近两年,高层住宅会沦为“贫民窟”的观点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很多人认为“未来高层住宅没有未来,尤其是三四线小县城”。
这对于花光6个钱包买房的业主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辛辛苦苦攒首付,背负30年贷款换来的房子难道仅仅是时代的“弃子”?
其实早在前几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
普遍观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高层住宅都会面临严重的老化问题,严峻的安全隐患和高昂的修缮、重建成本会让人不堪重负,最终甚至会沦为“贫民窟”。
01
就在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的一则意见,更是加剧了这种担忧。
其中关于限制县城民用建筑高度的部分摘要:
“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
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
甚至更早以前,于201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也规定了一些强制性条文,而住宅建筑限高80米/26层就是其中之一。
有心人或许就会发现,在这之前,平湖绝大部分出让的宅地信息中“建筑高度”一栏都是空白。
这也导致曾经平湖出现过很多30层+的住宅,包括大家十分熟悉的滨江万家花城、恒大名都、御龙湾......而近几年却再也见不到此类产品了,原因就在此。
经统计,新规之后,平湖主城区出让涉宅用地总建共计约139万方,其中<80米(26层)住宅约61万方,<60米(20层)约34万方,<40米(13层)约40万方,<20米(6层)约4万方。
过去4年间,20层以下住宅的占比就已经超过了56%,产品结构正在悄然转变。
包括前两天流拍的南市2022平-47号和2022平-48号两宗地块,土地指标中的建筑高度均要求低于60米,按照层高3米计算相当于最高不超过20层,基本是在小高层的范畴。
可见,对于三四线小县城而言,未来小高层、洋房或许才是主流。
那么,为何以往一贯吃香的高层这几年开始逐渐被“嫌弃”呢?
02
首先,从居住角度来说,其实很多人都已经发现,高层住宅在居住性上是远不如多层住宅的。
无论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同等品质下,多层的价格往往会比高层更贵,这已经成为了市场共识。
其次,从土地供应上来说,相比起高人口密度、土地有限的一二线城市,绝大部分的县级城市并不缺土地,完全没有必要走“纵向发展”的道路。
就拿平湖为例,全市陆地面积557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约67万人,人均占地面积约830㎡,而上海仅为约250㎡,县城整体对土地的焦虑远不及大城市。
再者就是高层住宅带来的“硬伤”和“隐患”难以解决。
这些高层住宅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高层建筑会涉及到更多的公共设施,而这些随着时间变化,设备老化,维护的成本也会非常高,居住品质的下滑速度也要远超多层。
光电梯这一项,通常电梯寿命在15年左右,如果保养良好,可以用20年。70年产权,意味着至少需要更换3次电梯,一部30F电梯我们算30万,一栋楼2部电梯,这样就是30*2*3=180万。
这么一笔巨款在购房时收的那一点点维修基金显然不够用,最终大概率还是需要向业主筹款,但仅一栋高层就有上百户业主,筹款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会造成一个现象:高层建筑不断老化,但是维修管理成本高,管理的效果可能还不如低层建筑。而随着建筑老化,业主迁出,或者转租给不同的租户,会进一步造成管理困难,老化加剧的情况。
再加上高层建筑老大难的安全问题,特别是火灾隐患,更让人萌生“尽快搬离”的念头。
03
另外,除了高层自身缺陷以外,还有市场观点认为:
未来高层住宅最大的问题是过剩,部分品质稍差的高层住宅会面临淘汰。
就看平湖,随着房地产的开发+拆迁,现在户均好几套的比比皆是,市场慢慢从房子不够变成了人不够。
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开发商扎堆进入,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往后推30年,大多数高层住宅都会面临集中老化的问题,而质量差的房子,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更大的风险。
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对于居住品质的要求会更高,不会在满足于居住高层住宅,因此未来那些中高端改善型住房,将会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住宅类型。
一方面高层住宅面临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部分高层住宅也将会逐渐被淘汰。未来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都会选择搬入中高端改善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