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们印象中,房子属于什么?
资产,还是优质固定资产的那一种。
但近日,就有知名媒体发表了一篇社论《积极做好风险资产价值重估的准备》,并说“房地产这一风险资产出现重估定价是迟早的事情”。
为此,很多人就认为买房的风险加大,可能出现资产严重的贬值和缩水。有多余房产的赶紧脱手,没房子的要等到房价跌到“白菜价”再买。
那么,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
首先,澄清一点,虽然该文章是有官方背景的媒体发出来的,但不一定代表官方的一个态度。
因此,那些手握数套房产的家庭也不必过分惊慌。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也由此引出了两个核心词汇“风险资产”和“价值重估”。
02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风险资产?
摘自百度百科的解释:风险资产指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中未来收益率不确定且可能招致损失的那部分高风险资产。
我们最常见的风险资产就是股票,享受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生活中也不乏将本金都赔进去的例子。
单从描述上来看,将房产归为风险资产也不为过,毕竟房产价值的涨跌本就是常事。
就拿平湖来说,早几年买入南市的肯定享受到了房产增值带来的红利,同样不幸入坑乡镇盘的也有不少赔了血本。
那为何对于房产是否是“风险资产”会有如此多的讨论和争议呢?
如果你仅仅以为这件事就是“烟盒上的警示语”那将大错特错
很多人对“风险资产”的实质影响其实并没什么概念。
举个例子,就现阶段而言,我们的房产是被作为固定资产对待的,不仅具有较大的保值升值功能,甚至在你急用钱需要抵押的时候,一般也能够从银行轻松抵押出房产价值的70-80%,足以解决燃眉之急。
据说吴京在拍摄《战狼2》的时候就因为资金不足,抵押了数套房产才凑够了拍摄资金。
但如果把房产作为“风险资产”被重新定义,那么银行在发放抵押贷款的时候,就会更加小心慎重。
就如股票一样,作为风险资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评估贷款的比例降低,原本可以从银行抵押出70%的房产现在银行可能仅愿意出借30%的资金给你,反过来买房的时候还会要求你提升到70%首付,甚至很多老破小和远郊的房子还会拒贷。
这样看来,风险资产重定义的概率大不大?
至少,现阶段不大!
因为不符合各方利益。
对于手握重资产的人而言,这是一次财富的大缩水;
对于刚需购房者而言,购房门槛提升,难上加难;
对于银行而言,庞大的按揭贷款规模也会成为风险的源头。
再者,我们的政策一直都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楼市崩盘谁都不愿意看到。
03
除此之外,社文中还提到了“住房内生价值愈发基于房租的贴现,而非基于房价上涨预期。并且投资者要做好不动产定价重估的积极准备。”
房产价值的重估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其实已经在发生,就拿近两年来看,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依然是稳中带涨,像鹤岗已经跌出了“白菜价”,而平湖房价这两年也一直在横盘。
人们对于房子的执着已经不像以前那般的狂热,加上目前日益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数量结构,部分地区房子过剩已是现实。
因此,房产价值的重估是一定的,那么用房租收益评估是否可行呢?
我们举例来看,目前平湖主城区一套89平精装房月租金在3000元/月,二手房售价在190万左右,年租金收益率约为1.9%。
而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约在3%左右(参考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显然,我们现阶段的租金收益率水平是远低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若是完全褪去房产的金融属性,追平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无非涨租金或是下调房价。
若是我们按照3%租金收益率计算——
在房价不变的情况下,租金将从3000元/月上调至4750元/月。
或在月租金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从190万下跌至120万,均价由2.1w下跌至1.4w。
从计算结果来看,两个单边调整的结果都无法让人接受,短期内也不符合实际。
因此,在笔者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在稳房价、稳预期的前提下,依赖GDP的增长对冲楼市泡沫,让房子真正回归居住属性。
房产的金融属性是正在逐步褪去,但需要时间。“房住不炒”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临时口号,让房子在老百姓眼里只是一种消费品,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也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买得起房,住的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