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 故名思议大家可以一起共用。比如说,共享自行车,同一辆车你可以骑,我可以骑。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都是如此,类似资源共享。
后面“共享办公”开始时髦起来,***有名的莫过于“We work”,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办公空间,转变普通的办公模式,你能租用工位,同时拥有专业齐全的办公设备、高大上的公共区域、还有社群资源。
那你是否了解共享住宅?
01
首先,共享住宅区别于其他,TA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资源共享。TA是有温度的,共享住宅的居民不仅共享居住,更是共享生活,是有情感的链接和维护的。
解释得更通俗一点:
共享住宅:居民拥有各自独立的居住空间,同时可以共同使用公共空间。比如厨房、活动室、洗衣间、客房、健身房、娱乐房等。
共享生活:居民彼此之间不是互不瓜葛的,而是有社交的。可以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邻里关系会建立得更加紧密。
共享住宅早期被称作——co-housing,概念来源于19世纪的欧洲。后来也被称做——Co-living。Co意味着Collaborative(协作的)、Collective(共同的)和 Communal(公共的)。
Co-living的解释是:一种在保有个人私密空间的前提下,以社区为重点的生活方式,利用共享的空间和设施来创造更加方便和满足的生活方式。
延展开来,不管是规模还是运行方式上,都有多种类型:
比如居民参与设计与管理的,挪威的共享公寓。住宅拥有丰富的共享空间,另外还有厨房小组、园艺小组、艺术交流小组等丰富大家的日常。
比如出租共享型,韩国的Treehouse。为迎合年轻人,建造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共有72间房间和人性的公共区,设置了办公区,休闲区,公共厨房,洗衣房,和宠物洗浴室,对了,即使房间不大,树屋的每个楼层有相应的存储柜,可放换季或大件物品
比如商住混合型,日本的MARUI TOCLUS。这是一个商业大楼改造的共享住宅,房间面积为7-12平米,但预留了大量的共享区域。共享自助洗衣房、开放式厨房、公共浴室、公共露台、公共餐厅等。
那其实,国内数百年前就有了共享住宅,就是内誉为“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客家人在包围式的土楼是居住生活,所有的公共活动都在中庭的大院子内举行,因而造就了十分紧密的邻里关系。
当然福建土楼是原生态的生活空间,那新生代下,国内有没有共享住宅,他们的模式是什么?
02
国内较为有名的是吉林的一座混合型青年居住社区——叫新青年公社,该建筑也是当代城市空间模式研究的实验性建筑之一。
该住宅位于万科松花湖度假区的边缘,与自然村落接壤,可容纳800人,上层居住着公司员工,中层租赁给个体经营者,首层供学生等营地活动使用,并向附 ·近村民开放。
在设计上,立面是一栋错落的建筑体,造型感满满。内在是连续的整体。建筑一共有四层,分为155个房间,可容纳800人。
每一子单元中央为采光通风良好的通高中庭,以廊桥、楼梯、阶梯座位介入,形成一条连续不断、犹如开放性街巷般丰富多变的公共交通流线。流线串联着中庭及两侧邻里空间,而公共区域配套餐厨、办公和聚会的空间,于是偶遇、聊天、工作、聚餐、消费……各种活动在不同空间自然展开。
建筑设计师这样说:在每个人平等自足的基础上,经由空间的多元共享,进而互助合作、与附 ·近环境积极互动,是为“新青年公社”
群居在此的朋友们,在这里生活、工作、交友,既是合租的,又不仅仅是合租,同时也承担了社交的功能性。TA可以做到让每个人依然保持独立的精神世界和个人空间,又能成为缓解孤独、焦虑的“庇护所”。
新青年公社旁边的超大户外空间,既是运动场,也可以是举办小型音乐会,为生活添加了彩色。
这个建筑拿到了2016 WA中国建筑奖居住贡献奖。评奖委员会给出这样的评语:从单纯的户型设计走向针对特定人群,并与环境有机互动的生活场所的整体营造,应该可以成为未来居住建筑的积极方向。
可以再简单看一个案例:北京的远洋邦舍青年路项目
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打造一个集合办公、居住、饮食、休闲的超大公共空间。公寓配备健身、阅读、联合办公、社交公共空间等各个服务体验功能,为居民生活提供有态度、有温度的生活化场景,同时注重社群文化的创造,提供有品质、有生机、自由而不失秩序蓬勃生长的社区。
设计上营造一个室外化,自然化,充满阳光和绿色的中庭,从而提升青年公寓的居住和休闲空间的品质。
户型分A-E五个大类,总共233间。***小的户型只有***基本的卫生间模块和卧室模块,随着户型的开间和进深加大,户内空间层次也逐渐丰富多元。
03
看到这,相信你也对共享住宅有了自己的理解。也许你会想,这是大城市的产物,和小城市搭不上边,虽可以羡慕,但于我关系不大。
所有实验都是在探索未来的可能性。中国城市更新,社会生活多元,未来居住模式肯定会出现N种可能。共居模式的发展,将是一场社会形态的革命,也是对建筑一次挑战与革新。
试想看,你无需拥有一个大house,背负高额房贷或者高月租金的压力,但同时也能满足你的其他需求,比如健身房、影音室、工作室……按自己的需求。
整个社区的人基本认识,所有社交活动都可以按需参加,一边交好友一边做自己。可以在公区功能齐全的厨房里做美味,可以在共享的健身房锻炼身体,并且有一同战斗的伙伴。这样的生活岂不美哉?
综合资料来看,目前国内的共享住宅多为长租公寓模式,入住的多为青年群体。所以很多朋友很难区分公寓和共享住宅的区别,因为公寓也有共享空间。
其实共享是公寓的升级产品,更注重社区文化的建设,更在意良好的社区交流。他们会定期组织社区活动,比如主题派对,制作寿司、绘画等。另外,社区也会组织丰富的室外活动,比如攀岩、跑步、郊游等。这些活动将租客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成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你心目中理想的共享社区是什么样的?”
- “谁家做饭缺块姜,马上就能在小区里找到。”
这是一位居民朴素的回答。我想也是对共享住区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好的诠释。
韩剧《请回答1988里》几个家庭各自开始吃晚饭的时候,会特意让子女去把家里好的菜给分享出去,让大家一起分享美食,而另外的家庭分到食物以后,也会让自己的子女把家里的东西给分享出去。以前我们也曾这样邻里亲密互帮互助,但现在并不常见。打个招呼已经是非常友好了。
国内共享住宅尚在发展路上,而且居住人群较为单一,并没有完全成熟,也会面临很多问题。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当今人际关系疏离,这种模式重新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果是你,会选择入住“共享住宅”吗?你对这类住宅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来评论区各抒己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