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在的行情,好比“滚水渌猪肠”(两头缩)
置换的吵吵着卖不掉,刚需的嚷嚷着买不起,中间还夹杂着开发商、中介们的哀嚎,似乎人人都在比谁更惨。
而正当人群争的不可开交之时,一个身影晃晃悠悠进来,瞬间***了全场——
他就是 [高位站岗] 的朋友。
难,太难了。
前阵子有位哥们说他现在夜夜笙歌,我心说你小子身体可以啊。没想到他接下去解释到,是“夜夜生割”:
每晚入睡前,他都想到自己那套房价、利率双高时买的房子,再看看眼前行情和降首付、降利率的大利好,那感觉就跟活生生割肉一样,心疼啊。
他说自己也曾是半个楼市价值论的拥护者,可上一波疯狂的行情,实在容不下太多理性。
毕竟他已经体验一波什么叫“形势比人强”,于是在那种氛围感染下,他也赶忙上了车。
“原以为那是又一轮起点,后来才发现自己坐的是末班车。”
说完他叹了口气:欸,不知道这市场什么时候恢复?以后这行情还值得等么?
02
在楼市里,人人都听过“买涨不买跌”这五个字,却很少有人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不是“在房价上涨的时候买”,而是“买入会上涨的房子”。
所谓牛市多站岗,***近的这一轮被套的无疑是2020年前后上车的那一批。
回首2020年,平湖楼市供需两旺,房价也开启了自2016年后的新一轮上涨潮,激烈的开盘现场,挤满人的售楼处,还有茶水费卷土重来……
这一波行情的硬拉,对于一向风格稳妥,比较纯粹的平湖楼市而言,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好的是在经历疫情冰封之后,我们迅速走出了困境。而且楼市似乎比任何一个阶段都充满希望:良好的城市基本面,沪平城际的风口… 整个市场仿佛蕴藏着无限可能。
但另一面,行情起的太快,导致经历了上一波暴涨之痛的本地人纷纷恐慌入场,助涨了“炒”的风气。
大量缺少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差的老百姓,都抱着“宁可过错,也不能错过”的心态,提着高杠杆冲了进来。
当然不单购房者,还有房企也在2020年大量进货,因为在那样的市场氛围下,所有人都以为那是起点,可以攀上更高的高峰。
一直到2021年下半年,受调控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市场应声下落,成交量不断萎缩的背景下,后来者开始变得谨慎、观望,乃至停止出手……
而这也让前面这一批购房者直接高利率站岗。
03
高位站岗难受么?小编采访了一圈身边人,发现这其实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比如同在地产行业小W:和开头那个朋友一样,在商贷利率高点(约5.9%)的时候进场,咬着牙买了一套总价近400万的改善房。
现在她每月还着一万多的房贷,看这不断下探的基准利率,和越来越宽松的购房门槛,常常哀叹自己身为行内人,居然也判断失误,被狠狠的“割了韭菜”。
又比如真的割肉的老Z:自认为已经对房产投资相当精通,于是在行情火热的时候入手了价格相对较高的某新交付热盘,甚至还花20万装修,预备转手卖个好价格或者干脆自住。
没想到今年行情急转直下,老Z的生意遇到资金难题,只能计划把房子脱手解困。可挂了个把月愣是无人问津,后来狠心把价格一降再降才勉强成交。
***后一算装修成本和利息,妥妥的亏损,堪称痛苦的割肉离场。
当然也有乐观者,如小K夫妻:在2020年行情的推动下,已到谈婚论嫁的两人,看着越来越贵的房价,只得掏空积蓄,再举双方父母之力勉强上车。
如今房子交付了,但是房价却再没有涨的势头,看着越来越低的二手房成交价,小两口时常讨论“当初是不是买贵了啊”。
好在他们的心态比较乐观,站岗就站岗吧,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在自己的屋子里过好小日子,比什么都实在。
04
从上面案例来看,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尚且在迷雾重重中失了策站了岗,更何况是普通购房者?
所以,奉劝各位正在站岗的朋友,其实大可不必过分焦虑。
如果你当初买的时候就认定这套房子是好房子,只是买错了时间点,那么以后***还有翻身的机会,可以静待下一个周期向上置换。
没有站岗的朋友,也不意味着你不需要“重新评估手头资产”,房价整体下跌可能是市场的原因,大家都一样,但房子跌多跌少,就取决于房子自身了。
买错产品的,即使现在还没开启下跌通道,也不必再抱有幻想,早点卖掉才是上策。
正所谓,万事经不起回头看。
如今我们回首2020年,会觉得那是一个多么无法企及的高峰,但是谁又能保证,2023年的我们,不会再次痛心疾首在2022年末为什么不在别人恐惧时出手,把握机会?
那就把一切交给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