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截至今天,平湖八佰伴的盒马奥莱已开业整一个月。
之前很多人预测的“火不过一个月”看来是被狠狠打脸了,就小编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几乎每次去逛,里面都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收银机前顾客拎着满满的购物篮排着长队…
这人气与大润发都有得一比。
当然今天主题不是给商家打广告,作为地产媒体,每当一种社会现象或新趋势出现时,我总会思考它能不能联系到房地产上来,能给楼市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而盒马奥莱的胜利,我认为背后是“供应侧变革塑造全新消费升级”的胜利。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在“消费降级”渐成社会主流口号的当下,并非人人都能立刻接受“以牺牲品质来满足降价”的做法,接受所谓的平替。
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以“尽可能的低价”来买到“和原来差不多的商品力”,以此来维持他们在消费时的满足感,达到“另一种消费升级”。
这对房地产行业有启发么?当然有!
02
这个启发就是,平湖楼市需要走向“全新的”改善思维。
以往我们意识中的刚需和改善,主要以户型面积作为区分,刚需买90方上下的中小户型,改善买120起步的大户型。
但现在看来这种区分方式显然是太浅显了,因为刚需和改善的界定,并不来自于客户买多大的房子,而是来自于顾客的观念。
刚需,如人在饥饿状态下,排队抢饭吃;
改善,是已经吃了五分饱,想再吃一碗;
所以在刚需盛行的时代,未必是我们理解的无房可住,但一定是必须有房的“资产饥渴”,认为房子永远涨,认为今年不买房,一年又白忙。
现在虽然是个人都知道楼市趋冷,但你要说买房这事国人彻底死心了?那绝对不可能。
所以这个状态就来到了我们提到的接下去主流的“改善”状态,就是那种饭吃了5分饱,让他下桌他不甘心,让他再吃几筷子他又顾虑胃胀气、发胖——
想想是不是这样?现在的买房人,他们依然时时关注着楼市信息,但对去现场看房却没什么积极性;即使过一阵子去售楼处看了,又完全不急于下单,总是再等等,再看看…
所以,如果还用以前那套思维做产品,做营销,做顾问,那么势必事倍功半。
03
这又引出了下一个话题,当需求端的底层逻辑已经变化,而政策调控起到的效果也有限,接下去地产从业者又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彻底转变,包括观念认知和工作模式,都要调整:
首先是观念认知的转换,过去地产营销的核心价值,来自于对楼盘的自信,是买了房就能赚到升值。
在未来,你得深刻理解“即使买房赚不了钱,但还是会有大批人需要置业”这个问题。明白了这个点,才能让你在“新改善”时代里,真正提供给客户所需要的价值。
其次是工作模式的转换,在楼市过热,行业高周转的时代,每家房企每个项目都有着与之匹配的一套“快狠准”的工作模式。
比如先以以往的客研数据反推出近几年的畅销产品,然后通过控制总价,增加赠送,增加产品竞争力,再用营销砸一波,最后迅速开盘逼定…整个流程基本只需3~6个月。
我们不否定这样工作节奏是科学的,符合经济价值的,但未必是适合接下去市场的。
因为接下去的客户,本质上是一批真正具有改善者思维的客户,就如同智能手机,年年都需要在技术和配置上不断突破,才能激起客户换机欲望,而不是照着往年的畅销机型换个壳子再卖,否则强如苹果都会迎来销量下滑,楼盘营销亦是如此。
04
最后输出一点“行业自信”。未来只要人类还有社会性活动,就离不开空间和场景,就需要房地产来不断为城市创造更好的空间。
换句话说“合格的地产人绝对不会被淘汰”,需要的仅仅是跟着趋势和基本面的变化,调整你自己。
如果你是搞客研的,可以完成从“研究什么好卖到研究客户为什么要买房”的调整; 如果你是搞产品的,可以完成“把产品设计成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的调整; 如果你是搞营销的,可以完成“把楼盘营造的生活场景,变成生活方式主张输出给客户”的调整; 如果你是搞销售的,可以完成“把简单的销售讲解,变成对客户未来生活的规划”的调整;
总之,面对当下这个迷茫与停滞同时存在的楼市,你首先要改变,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