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关将近,伴随着一波波阳康,最近平湖热闹了不少。
商超饭店慢慢恢复了人气,不少人已开始置办年货;早晚高峰也开始拥挤,办公室里重现忙碌景象;就连公园里也多了不少散步锻炼的人…
和烟火气一同回归的,还有大家的心态。
大疫三年,不少人经历了工作事业的巨大变故,甚至是打击。如今随着防疫政策优化,疫情传播逐步度过高峰期,社会秩序正在回归正轨,一个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正在形成。
当然,光是老百姓看到希望还不够。就在前几天,社科院发布了2023年的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23年我国的GDP增长将重回5.1%。
谁来扛起拉动经济增长这面大旗?除了内需消费,那必定还得依靠支柱产业——房地产。
于是乎,朋友圈一批“野生专家”又借此大放厥词“今年楼市将迎来报复性反弹,房价将再次上涨。”
这些人鼓吹行情,为的是卖房拿佣金,听听也就罢了。但是话说回来,今年的楼市究竟会走向哪里,确实是每个有置业想法的人都应该关心的。
小编不卖关子,直接抛观点:
平湖楼市,近期谈“阳康”还早的很!建议大家继续“稳一手”。
02
直入主题,随着疫情放开经济复苏,楼市有所回暖是必然的。但要说报复性反弹,甚至再度上涨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我们通过几个关键点来聊聊。
排在第一的就是居民的消费信心。
根据央行12.27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
居民的收入指数下降2.1%,就业指数下降2.4%,同时储蓄意愿大涨3.7%,物价感知,消费投资意愿呈现全面悲观。
而涉及今年一二季度支出意向的调查中,购房一项仅排名第5,仅16%的受访者表示考虑买房。
只能说这一波真的伤筋动骨了,即使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海南一房难求,旅游强势复苏”种种新闻。但仍难掩大多数人接下去准备勒紧裤腰带的窘迫。
报复性消费似乎只存在“医疗、保险”这几项上,置于买房这事暂时都被大家抛在了脑后。
其实疫情后消费走低,制造业颓势并非我国独有,可以说家家如此。美国、英国、日本在去年中旬放开管控后,都经历不同程度的消费低靡,节流过冬情绪达到近年来高峰。
所谓刚出ICU,就进KTV显然只是段子。国际上的客观规律和国内的居民预期都在告诉我们:
这一波楼市购买力的修复,是建立在居民的收入预期、消费信心修复的基础上的。
但现在疫情反复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阳了还能重阳,毒株还在变异,这意味着我们还没有彻底打赢这场仗。
从曙光乍现到阳光明媚还有很长距离,在信心这个大前提上,现在一切还为时尚早。
03
落回到平湖,我们来说说第二个关键点,就是现在的去化流速。
毋庸置疑,2022年的平湖楼市是一个小年,新房供应量仅约3014套,为2016年以来历史最低。
大幅缩减的供应量也从侧面反映出自2021年以来,楼市的不景气已经传导到土地市场,进而影响了房企拿地开发的热情。
而与之相对的是成交上的萎靡不振。
据统计整个2022年平湖新房成交量不足2000套。根据这个去化速度,要卖完现在约4700套(加上了南市新增的2个地块)的存量房源,至少需要2年以上。
这个去化周期,不说跟2016年开盘即罄的巅峰时刻相比,就是跟往年7~8个月的平均水平比,也是大大加长了。
供需两弱的格局下,楼市仍然处在下降螺旋:
因为成交量不断下跌,所以客户更趋向观望,又反过来影响市场情绪,促使成交量进一步下跌。
何时能刹住车?小编认为有两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一是大家收入提升,信心修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彻底消除;
二是楼市出现新的增长动力,即以“改善”为核心的置业观占据市场主体。
前者需要时间的积累,后者有待市场的验证,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扭转的,更别说以“专家”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至于有些人说的,靠政策利好拉动楼市,或者再次放出涨价去库存的大招,个人认为在2023年通通不太可能。
靠政策,这几个月的现实已经证明了,政策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但干不了火引冰薪的活;靠涨价,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不到生死存亡绝不会再动这个念头。
所以综上所述,未来短期内楼市可能受春节还有小阳春等传统旺季影响偶有抬头,但整体处于下行周期的基本面是不会扭转的,所谓“阳康”还早的很。
04
最后说下第三个关键点,就是刚需部分的断档。
现在的平湖楼市,已经呈现泾渭分明的格局,改善在东南,刚需去西北。但就算是可选区域已经大大萎缩,刚需客却仍然面对这一个“无房可挑”的未来。
随着土地出让节奏的放缓,以及房企的日渐保守,打造纯改善盘成为市场心照不宣的法则。
新上来的刚需客,除了房源较差的尾盘和价格略高的次新房,几乎再无产品可以期待。
一方面这将大大打击这一群体的置业积极性,拉低整体成交量;另一方面,作为金字塔最庞大的基层,刚需部分的拉跨,也会向上传导,带来梯次消费萎靡,这对于楼市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巨大隐患。
不难想象,当未来几年大户型,高配置成为市场上唯一的选择,那么刚需将更加进退两难,直至彻底被市场排除,那么楼市也将长期失去最宝贵的活力。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楼市要“康”还得增加一项,那就是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市场选项,让刚需也有足够的配套产品。
而这在未来,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