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2年的平湖楼市,经历了此前几年都不曾有过的深度调整。
有的人心如死灰,感叹属于房地产的时代已远去,无需再留恋;有的人乐观向前,坚信行情起伏虽不可避免,但黑暗尽头一定有曙光;
而更多的人则是在历史经验和现实中间反复横跳,晕头转向。
就在几天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磅发声“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尤其提到三条:
这三条内容掷地有声,从定性质到定要求,***后定方向,把未来关于房地产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问题都提及了。
这是继11月证监会“现在救楼市,等于救经济”后,高层对于房地产的又一次的重要论断。
今年以来,从需求端的降低首套利率、放松限购、降5年期LPR、个税政策支持购房…到供给端(房企)的信贷、债券、股权三大“三支箭”齐发。
官方如此密集的JS举措实属罕见,再结合前面***高层的定论,这基本上意味着:
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正全面转向以稳定为主的基调,在守住“房住不炒”的大方针下, 明年大概率会进一步出台政策,以化解行业风险,推动市场回暖。
官方的用心能否转化为市场的信心?这还需要时间去验证。我们现在能做的,除了等待,还有预测明年的趋势——
02
不卖关子,直接放上小编个人的趋势预测:
在推动市场回暖的整体工作要求下,降低贷款利率无疑是***贴近市场,见效***快的。更何况现在5年期LPR(4.30%)离央行允许的首套***多下浮20个基点(至4.10%)还尚有空间。
为什么加个大范围,因为目前清远、温州等少数几个城市的首套利率已降至4.0%以下。稍后一旦证明对市场有明显推动作用,那么“开小灶”变成“大锅饭”肯定是势在必行的。
即使刚需已经在2022年被挤压到变形,但这个趋势依旧不会改变。政府在谈2023年全国经济工作重点时,尤其提到“把扩大内需放在首位,而住房改善则放在扩大内需的首位。
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房地产的投资价值正在剥离,而我们目前的自有住房率又已经相当高了。鼓励人们买房的理由中,也只有改善性需求***站得住脚,才能正真让楼市回暖。
放在前两年取消限购&限售***是个敏感话题,但如今佛山彻底解除限购、兰州彻底取消销售,却没有激起一点舆论水花。二线城市尚且如此,三四五县城市又有什么绷着的必要呢?
未来除了一线城市之外,其他城市大概率会直接取消,或者保留下象征性的限购(比如可以一次性补齐的社保要求)也就是说,政策上迎来的实质性松动将远超前两年。
03
棚改加货币化安置一直被认为是上一轮“去库存”的导火索和***大推动力,有人称它是楼市核武器:政府拆旧房回收土地,等于直接减少了存量住宅,给拆迁户现金或房票作为补偿,又短期内创造必须购房的需求。
现在一般采用房票补偿制度,房票上对金额,使用范围,期限等都有规定,比之前现金可控多了。
2021年10月,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但后来房地产形势急转直下,财政部于2022年3月宣布,本年度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试点城市的条件”。
那么是因为2023年就具备扩大条件了么?不,是为了让利空出尽,有利于市场产生“靴子终于落地”效应,当大家逐渐对一个理性的、可承受的房地产税方案有所了解,救市或许更能放开手脚,更能取得效果。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已经成为决策层密切关注的重要内容。而房地产“保交楼”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虽然在刚刚开启的输血模式下,专项借款和配套资金将陆续落地,优质房企暂时安全了。
但这不代表所有房企都能“坐享其成”。相反在过去高杠杆高增长模式下难以自救的企业将被市场自然出清。与之相对应的房企及其“实控人”命运也将迎来大分化,有的起死回生,有的股权清零、甚至坐牢。
04
2022年的新房销售骤降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深度出清,同时也带动销售规模与真实住房需求相匹配,换句话说接下去的新房市场已具备“降无可降”的必要条件,当然上升也是比较困难的。
而二手房市场略有修复源于两方面:一是市场弹性大,下行期先于新房,修复时同样快于新房市场;二是针对换房的政策利好逐步兑现,叠加前面说的改善需求成为市场主流,居民可能在明年集中换房。
经过2022年一整年的“延期交付潮”的洗礼,购房者对新房交付问题的重视程度,对交付风险的规避情绪急剧上升,进而出现了“二手房无交付风险,在这方面强于新房”的特殊局面。
但随着供给侧对保交楼和优质房企的深度支持,房企资金压力得到实质性缓解后,购买新房的保障性有望恢复,加上改善换房需求的释放,一二手市场的联动同步性有望增强。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023年趋势的判断。***后再聊两句:
无论你是投资还是自住,个人认为马上要到来的年底是改善房一次比较好的上车机会。
疫情有周期,经济有周期,房地产也有周期,万物都逃不开周期的高低起伏,而现在已然快要到这波低谷向上转折的点了。
所以劝各位想买房,尤其是想置换的,留心市场的瞬息万变,及时把握行情与楼盘动态,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及时行动起来。
愿2023年,你我共勉,共同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