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土地市场“左手倒右手”的游戏即将结束?
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财预【2022】126号文),其中的第八条明确规定:
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这意味着当下轰轰烈烈的国企拿地风潮或将偃旗息鼓。
在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于楼市整体行情走弱,民营房企不愿拿地,各地土拍市场的体面,差不多有八成是由国央企撑起的。
然而,由于大多数国企拿地的目的是为了“兜底”(稳住地价,等行情好了再转手或与人合作)加之当前的楼市环境,后续开发意愿可想而知。由此带来的隐患之一便是
这些土地出让之后,基本就看不到什么动静了。
这于楼市发展,乃至城市发展都是弊大于利的,很显然高层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上述雷霆手段。
之前有人对土拍有一个精准的总结:
行情好的时候“托举”(通过某些技术手段,人为制造一些天价***,将地价和房价预期双双拉高)
行情差的时候“托底”(为了不让土地流拍,损伤楼市信心,由地方国企拿地维稳,保障城市利益)
当前的楼市行情显然没法再支撑托举,而现在,被当做救命稻草的托底这条路也堵死了。
这让人禁不住想问:将来该怎么卖地?
02
有——“托梦”
您先别笑,我说的梦,是梦想的梦。
没错,以后卖地,卖的是土地上的[城市机会],卖的是梦想。
人们为什么要进城?乡村的往县城跑,县城的往省会跑。
就是因为“机会”
是城市这种社会空间,提供的比农村多得多的机会。
尤其是工作(不单是收入水平,还有岗位丰富程度)、生活(居住条件、教育医疗等)、社交(信息资讯、行业经历等)这些对于改变人生起着至关重要影响的机会,城市都是碾压农村的。
换言之,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就是它提供的机会。而这座城市的合理房价水平,也是可以和[能在此得到的机会]划等号的。
对应到土地销售上就是“你卖的并不是地,而是土地上的城市机会。”
所以看似未来土拍“托举、托底”两条路都走不通了,日子会很难过,但实际上这都是表面的、暂时的。
长远来看,蕴含着更多人生机会的土地,***不会滞销,甚至依然会摇号。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这样的城市和区域不会是大多数!
这也就是当下的大量土地滞销的根源,不在行情因素,而在:
1、有些地块上,看不到明显的城市机会;
2、这些地块上的有城市机会,但不值那个价;
这也从根本上告诫我们的卖地者,需要从中央提倡的“房地产长效机制”思路来考虑后续发展了。
03
如同楼市的破局点不在渠道带客,而在产品升级打磨,土地市场走出眼前的困境,也只能是在[土地上的机会]这方面下功夫。
那么,如何在提高自己的机会价值上做文章?下面是几种思路:
1、找到“城产人”的矛盾,挖掘发展的内生动力。
城、 产、人的矛盾普遍且长期存在于各个城区,这并不是建设者的工作不到位,而是这本身就是发展的目的与动力。
比如某区GDP名列前茅,所辖地域面积广阔,但是人口就缩在几平方公里之内,因为出了核心区后,生活配套跟不上,消费场所少、改善得不到满足…
这就有了典型的“钱多地广人挤”的矛盾。
正视这样的矛盾,才能找到未来“重点建设配套设施,提升生活环境、改善交通组织…”这些发展着力点,创造更多城市机会。
2、关注上级城市的冲突,谋求发展机遇。
城区发展固然要仰仗已有的优势资源,如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等,但同时也需要关注上级城市的冲突,因为每个区域都是所在城市的一部分,享受着城市分配的人财流。
看准上级城市主体缺什么,下级区域就补充什么,才是更好的发展策略。
比如这些年大多数城市不停在往外扩张建新区,但内部却已十几年没有新的现代建设,那么一些有条件的区域可以顺势提出“主城复兴战略”,给主城区补位的同时,也让自己迎来更新的巨大发展机遇。
04
3、规划不必追求高大上,但是要闭环。
很多新区的规划极易受到流行风的影响:中央商务区,高新科创区等等,这些规划虽高大上,但是不一定适合每座城市,比如一座偏远的五线县城就显然不适合花大精力打造CBD。
并不是所有新区都需要地标化、一味的跟风还不如做好闭环。
就是在3/5/10公里内集齐“工作、居住、教育、交通、消费”这些要素,以及提供相对良好的休闲空间。
做到这些要素齐备,且价格合理的区域,很难有滞销的土地。
4、遵循科学的规划原理,对土地合理利用。
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影响短则十年,长则几十年,其中***重要的就是用地构成。
合理的规划应该按照交通路网20%左右、产业用地30%左右、生活休闲(学/医/政/园/商等)用地10%左右,剩下的40%用来做居住,才会让人愉快的在此安家乐业。
而规划中如果居住用地过高,那势必影响未来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准。很容易就将新区造成了“睡城”,甚至沦为鬼城。
***后说两句:
土地出让本质上虽是一桩买卖,但其背后关联的城市经营,却是一项关乎民族生存发展的终生事业。
也许我们今天遇到的波折,恰是社会规律对行业无序发展的反制。
它提醒我们,未来的房地产将不再是卖地建房卖房这么简单的循环,而是城市机会的打造与比拼。
期待这样的时代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