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前几天最热的话题,除了B站的二舅,莫过于2022年中小学新生录取结果的公布。
说实话,读书去哪儿,充分展现了学生家长们的精神内耗。
在平湖这个常住人口70万的小城,涉及到教育问题,两大特点:“内卷+冰火两重天 ”。
城区上演着学位大战,挤破脑袋报热门,最热门学校需要提前3年落户。(超链接)
稍微慢了半拍被分流到其他学校的学生家长,则愤懑不平,在社交网络传递着不满。
而乡镇学校招生,一批次户籍生源严重不足,若非二批次非户籍生、统筹生补位,恐怕学生都招不满。
F2.
这些年,平湖城镇化水平提升很快。
公开数据显示,平湖六普(2010年)城镇化率51.63%,七普(2020年)城镇化率64.9%,到了2021年末,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7.6%。
而结合这次的招生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关联:
城镇化水平提高,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乡镇家庭为了孩子在城里读书,纷纷选择进城置业落户。
而新居民之所以成为乡镇学校主力军,比重不断上升,既源于乡镇楼盘主力购买人群都是这些外来人口,又因为土生土长的已经选择逃离乡镇,空心化现象严重……
F3.
世上本没有热门学校。
报名的人多了,优质的老师来了,成绩愈发亮眼了,吸引力愈发提升了,也便有了热门学校。
一言蔽之,生源和师资,是学校不断进行增强回路,最终成就热门的原因所在。
同理,世上本也没有学区房,除了居住功能,因为能提供入学热门学校的便利,因此才有了学区房,有了投资的价值。
但他们的存在,也实打实带来了负面影响,挑肥拣瘦之后,就是教育资源不平衡,乡镇学校逐步走向没落。
尤其一所年代悠久的乡镇学校,如果常年招生不满,优秀教职工大量出走,那很有可能造成未来有一天学校合并甚至取消。
F4.
读书这件事上“挑肥拣瘦”,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是如此。
而北京最近出台了一个新制度:9月开学后16区全部开展教师轮岗。可谓挑战了传统。
简单来说,在一个学校里头,老师不再是固定的了,再优秀的老师也得去生源普通的学校轮岗。
此举不仅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一次颠覆,更是对学区房的一次釜底抽薪!
首先,教师轮岗,要说真的能解决教学质量层次不齐的问题,我认为是不现实的。
好学校不仅有好老师还有好学生,在让成绩变得更好这件事上师生目标是一致的,老师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潜力。
轮岗制后,老师将面临形形色色水平不一致的学生,有的学生好学有的学生厌学,你要指望一个优秀老师在轮岗期间就能把一群混世魔王改造成超级学霸也不可能。
但是,轮岗制至少在形式上,让每个人感觉,受到的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一样,是公平的了!
而学区房,因为对应的学校教师不再固定,给家长的价值观就会下降,学区房的投资价值就会被降低(铁打的学校流水的老师,弱水三千没必要只取一瓢),最终只保留居住属性。
F5.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是刻进中国人的基因的。
人往高处走,学往好处上,每个中国家长,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掩饰对优秀学校的向往。
名牌高中、清华北大得靠孩子自己,唯有义务教育,打基础阶段,家长是能使上力的。
每一次招生录取公布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的热切期盼。
因此越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们越是精神和财力双内耗——拼进城,拼买房,拼落户。
我们可以想一下,北京教师的轮岗制,如果全国普及,能否治愈家长们的内耗呢?
笔者以为,很难!即便师资这道关过了,家长可能还会在“学校硬件配套”、“交通便利指数”、“学校附加值”等上面进行比较,继续用脚投票。
真是有问题要内卷,没有问题创造问题也要内卷。
既然如此,轮岗制大概率只能是小范围试点,不大可能推广到全国,至于家长们的焦虑内耗,由于对热门学校洗脑式的认同,一时半会恐怕也很难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