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约几年前“在乡下耗资大几十万建房?还是去城里首付一套商品房?”一度被认为是个无需过多考量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但如今,城里楼市的疲软和乡下生活的“真香”,却实实在在动摇着老百姓的心。
小编身边就有大把亲友,明明已经全家搬到城里多年,老家就算有房子也很少去住,可还是对乡下造新房心心念念。
更别说那些平湖籍的成功人士,即使在外房产众多,平时也不回来住,可在新建老家房子这事上,照样一掷千金。
这也难怪,现在你去各乡镇转转,村村都有整齐划一的自建房小区。里面公共绿化、天然气、健身设施、卫生站,甚至幼托、居家养老中心都配置了,家家户户住着阳光大别野,栽花养草,好不惬意——
你印象中的农村生活,早已不似十几年前那样枯燥乏味。
02
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农村生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美变好,可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农村人口流出还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你就能看到一个普遍现象:乡下新房造的热火朝天,但住在里面的人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又大又漂亮的房子里,只住了一两个伶仃老人。
那为什么还要不停的盖?
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乡下的房子,是农村人的根基
对于大多数由农村进城的人来说,无论走多远,故乡是一生的牵挂,老家是永远的归宿。
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老家的房子还在,就永远有一份寄托,也有一条退路。相反如果代表着根基的老房子没了,人的心灵会如同无根的野草,无处寄托。
·乡下的房子,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很多人搬进城里之后,逐渐与老家的人和事渐行渐远。但有一样东西是割舍不断的,那就是亲情。
乡下的老房子成了逢年过节,父母兄弟姑嫂姊妹们团聚重要场所。有这样一处地方,家就不容易散了,亲情也不容易淡,这在很多人心中,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乡下的房子,住起来是真的爽
当然也有大量的人在乡下造房子,是真的用来享受生活的!农村空气清新,不堵车没尾气,也不用像城里那样每天费劲抢车位,平时养猫养狗,想怎么来怎么来。
家门口都是田野,一年到头视野开阔,平时养养鸡鸭鱼鹅,种种瓜果蔬菜,吃的健康还不花钱。
除了不像城里那样热闹方便,其它真的住着很舒心。
小编曾不止一次的听到父母辈的人说,等自己岁数再大点,就搬回乡下去养老。对于TA们这一代人来说,城里的房子只是一个住所或者是一笔财富载体,真正的家,还是在乡下祖宅。
这或许就是前面说到的,即使老家的房子没什么人住,也要造起来的原因吧。
03
而当我们从另一种房地产业内人的角度来看,现如今在农村造房子,又显然是不划算的。
首先是越来越高昂的成本,包括不断上涨的建材价格和人工成本,现如今在平湖地区造一栋3城小楼的毛坯,大约要花35-40万左右,再加上装修费用,70-80万的花费是基本的,再加上软装、家电、家具等,花费基本上就奔着百来万去了。
而这些钱,绝不大部分可不能像购买商品房那样,3成首付+贷款就行。有过造房子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旦开工,那真金白银真的是流水一样往外出。
并且,农村的房子虽好,但是除了居住价值,它的金融价值就微乎其微了。万一遇上点事或者急用钱,商品房或转手或抵押,都能解燃眉之急,而农村的房子基本没这功能。
其次把在农村建房面前还有个现实问题,就是宅基地。现在村里对宅基的位置、大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大多数是规划在新农村小区中,并且还得报名排队等指标,并非你想建就建,想造成什么样就造成什么样。一旦发现违建,那和城里一样,都得立马拆除。
既然说到了拆,***后来说说拆迁问题。很多人印象中,农村房子前屋后院,又是好几层楼,随便一算面积至少300~400平,就算赔偿标准不如城里,按照这面积,也至少两三套房或者好几百万吧。
然而现实是,这样的人生赢家少之又少。现在农村房子被拆迁,要么选择宅基地自建,而赔偿款等你重新造一个并装修完,已剩不了多少了;要么是选择安置房,但是基本上都处在很偏的位置,卖起来慢还卖不上价,自己住又不如原来舒服。
到头来,还是得几经周折置换到城里去。
04
小编基于自身的经验发现,越是年轻的时候,越是难以理解:
老一辈,为什么还要花钱在农村老家的房子上?不应该拼命走出农村,拥抱花花都市么?
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自己一过那个年龄段,就会有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涌上来。
“退休了就回村里去住,一日三餐,干干农活打打瞌睡,***就过去了”
当然啦,咱们平湖这边的农村已经很方便了,尤其是城郊的那些村庄,五分钟车程基本就到城里,白天通勤,晚上逛吃消费毫不费力。
甚至这些地方的发展,其实不经意间已经并入到了城市的发展进程当中。农村逐渐被开发成新区,大牌开发商入驻,商业、交通发展迅速…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自建房反倒是真正意义上贯彻了“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一方针,你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