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距离512楼市新政已过去几周,但似乎
人们等来了风起,却没等来跟着的浪涌。
无论是成交数据上,还是舆论风向上,都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更别提行情扭转。
“新政小阳春”这次失约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法给出具体解释,但我猜测这里面少不了两个字:
落差。
四月以来,伴随着附 ·近城市“松绑救市”愈演愈烈,平湖也开始盛传预测新政颁布的流言,有些甚至连内容都细化的有鼻子有眼,被冠以“XX条”后在小圈子传播。
一方面,苦行情冷淡久矣的楼盘和房东,迫不及待新政落地,并对此抱有很大幻想空间;
另一方面,客户也越来越被“楼市马上要火,抓紧上车”的言论所触动——
新政前,有太多人想要市场再度被点燃,更想要
“大力出奇迹”
然而现实却偏不如大家所期盼的那样。等到5月12日靴子落地那天,大家才发现本轮新政,并没有什么空前的力度,甚至在与其他城市的对比中,还是显得保守的哪一类。
于是,原先由各种混乱的预测、错误的分析积累而成的“情绪泡沫”,刹那间爆破了,市场里被短暂带跑偏的判断力,也迅速回来了。
这使得本轮新政之于行情,就如同在水面上激起一团涟漪,终究没有荡漾成汹涌的波涛。
当然,这绝不是对执政者良苦用心的质疑。
相反,恰恰是一直秉承着保守风格,重视舆情管理,出台政策力求稳健,一定等到风险可控才出手…这一系列稳扎稳打的操作,才夯实了楼市安全的底子。
换句话说,前面那些人期盼的激进政策,本身就不现实。
02
但是,如果从更理性的角度分析,我赞同一些人的观点:
当下我们确实需要更多救市维稳政策。
这真不是为开发商和炒房客说话。
首先严厉调控政策的出台,一定是在***频出、房价飙升、炒房风靡的特殊时代。通过限贷、限购、限售这些行政干预,快速稳定预期,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不过这终归不是市场化行为,短期内虽然见效快,但理论上早晚应该退出。
尤其是2017年提出“房住不炒”至今,在中央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下。
人们的心理预期早已扭转,现在的购房主力,***是
“24K纯自住”
并且现在供需矛盾也已得到极大缓解,新房供应的充足让买卖市场发生颠倒,购房者不再盲目跟风或被行情逼着进场。
更关键的,是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已发生变化。
从去年四季度起,在“稳”的目标下,中央开始对以往过度执行的政策进行纠偏。到今年,多部门强调对合理住房需求以及合理资金需求的支持,逐步落地执行,其中***典型的就是近期信贷政策不断宽松。
因此,在这个时间节点,调整过于严苛的限制政策,本身符合国家方向,与房住不炒并不矛盾。
再着眼于当下,新冠疫情仍在持续,对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
平湖更是在今年3月直接正面迎来了疫情冲击,持续近1个月才逐步稳定,但目前仍面临附 ·近的风险不能放松。
加之目前全国房企的发展困境仍未解除,此时更需要增强开发商对平湖的信心,维护好拿地投资的意愿。
毕竟土地市场的健康稳定,才能保证平湖未来修建更多的基础设施,打造更多的医疗教育资源,改善更好的市容市貌,让更多的人在此安居乐业。
03
当然,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并不是要一夜之间,从严苛到宽松的180°大反转。
我们不能忘记前车之鉴,2009年的四万亿和2014年的去库存,都导致了之后的楼市疯狂反弹,房价暴涨。
要跳脱出“持续低迷-过度刺激-楼市疯狂-严厉打压-持续低迷”的恶性循环,那么坚持“房住不炒”方针仍是根本。
限售、限贷不能全面取消,但可以往满足正常购房需求方向上进行局部优化。
总之,调整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救市而去刺激市场,而是引导楼市里真实需求的进一步释放,避免市场大起大落。
当然除了围绕促进交易进行的政策调整外,其实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大有可为。
比如在建筑规划限制上做一些调整,推动建筑设计创新,实实在在的让购房者获益,这对于市场未必不是另一种利好。
2022年,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风云骤变,已经和6年前完全不同。
今年2月份的金融数据里,居民房贷按揭,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说明有人在提前还贷。
这在几年前***是被认为“吃大亏”的行为,如今却深刻的反映出大家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显著下降。
结合这几年房价永远涨的观念早已被打破,未来老百姓对于买房这样的大手笔投资,会越来越谨慎。
所以很多人常担心的,万一政策再松动,楼市会不会重回2016年那种疯狂,房价迎来报复性上涨——
个人认为,并不会。
04
一句话总结:
能软能硬的,除了舌头,还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