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叫做有车无位。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爱车,车位日渐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必需品。
根据平湖市公开数据表明,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了约17.16万辆,比2015年增加了7.32万辆,平均每年新增约1.83万辆。
(图源网络)
通过推算,2022年初全市汽车存有辆预估在20万辆左右。
再结合最新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平湖市常住人口数量约为67万人,其中15-59岁人口约为45万人。
(图源网络)
也就是说,平均约每2个成年人就拥有1辆车,这样一个比例,已经是相当高了。
1
既然有这么高的人/车比例,停车位问题必然是一大难题。
百度“平湖 停车难”,有近59万条搜索结果。
(图源网络)
由此可见平湖的停车难度。
“车位慌”时代已经到来。
此时,就面临下一个问题:买房时要不要再买一个车位。
自2020年平湖车位新政之后,房子和车位就正式脱钩,即便是首个车位开发商也拥有了独立销售的权利。
对于首个车位,小编的观点很明确,能买则买,无需犹豫。
毕竟现在很多楼盘为了促进新房销售,首车位依然保持赠送,或也能够以一个较优惠的价格拿下。
同样对于业主来说,车位有无不仅关系到自用,还关乎到未来房子的二次出售价值。
但对于是否需要第二个车位,很多人就产生了不同看法。
毕竟现在拥有2-3辆车的家庭也不在少数,一个车位难免捉襟见肘。
2
为此小编也采访了几个朋友,大致对买or不买的理由进行了一个整理。
对于持购买态度的个人/家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不差钱型。钱多,车也多,在无经济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要为家中每辆爱车配备单独的车位。
2、刚需型。拥有多辆车,且用车频率较高,刚性需求之下,二车位能够解决生活中的诸多不便。
3、预备型。能够预判小区未来将会有较高入驻率(如:以本地客为主的核心地段改善项目),车位数量紧张,为此提前买一个预备着。
而对于持不购买态度的个人/家庭大致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预算有限。现在买房动辄数百万,一套房下来基本家底掏空,连后续装修的钱还没攒够,根本无暇考虑二车位。
2、存在替代品。小区本身入住率较低,有较多空余车位,能够以一个合适的价格从物业或其他业主那租到车位,或小区周边近距离内存在较充裕的停车场地。
3、需求满足型。常备家庭用车1辆即可满足大部分需求,偶发性紧急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或打车的。
以上6种情况基本也能够解释二车位的几种购买逻辑,大部分人对于购买二车位的需求主要还是基于自用。
或许还有人问,除此之外,车位是否还存在投资价值?
3
分析车位的投资属性,基本上和住宅大同小异,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我们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车位的出租收益,二是车位的自身增值收益,三是市场需求情况。
目前平湖市区一手新房与二手次新房一个普通地下车位售价普遍在10-20万之间,取中间值是15万/个。
如果我们按照10元/天的长租价格计算,1个车位一年收益约为3650元,对比成本后的年化收益率约为2.4%。
说实话,这个收益率属实不算高,即便是目前银行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4%左右。
既然市场普遍存在有收益更高、流动性更好地替代性投资品,那么想要纯粹依靠车位收租获得超额收益的投资逻辑自难以成立。
其次,我们再来看车位的资产增值情况如何。
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车位价值与一手房行情热度关联紧密。
当楼市行情好的时候,很多楼盘车位都是顶格售卖;当行情下行期,许多楼盘的车位价格也悄然缩水。
正如5年前,平湖楼市顶峰期,当时东湖板块某神盘的二车位销售价格就已经达到了约20万/个,尚且供不应求。
对比如今的价格来看,基本没有达到预期增值效果,甚至还有小幅跌价。
即便是部分已交付的次新楼盘,由物业在二次出售车位时,市场价值也与曾经的售价相去甚远。
因此想要依靠车位短期套利的投资逻辑同样不成立。
第三点需求分析,车位需求跟项目入住率、入驻人群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异性,不同小区车位价格也是天差地别,只能依据个案做特定判断。
因此相比于住宅而言,平湖的车位更加偏向于因需而购,如有实际需求的可以多买一个,但作为纯投资标的显然不是最优选。
总结一句话就是,车位还是品质生活的刚需品,二车位当买还需买,若盲目投资,还需慎之又慎。
最后,做一个小小的问卷调查,你会为第二个车位买单吗?同时你会为车位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