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最大广场面向全市开启案名征集啦!
近日一则取名帖刷爆了朋友圈,位于明湖公园北的市博物馆新馆南侧的广场公开征名。
根据要求,名称要求既能彰显平湖特色,又具有显著标识度,体现平湖的人文历史或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听到这个消息,各路小伙伴都纷纷前来献计献策。
人民广场、文博广场、文礼广场、弘文广场、铸荣广场... ...
各种名字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很多让人惊艳的好名。
壹
群策群力之下,大家对于这座广场更加感到好奇。
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广场?
相信很多看官也有同样的疑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
这座待取名广场位于明湖景区内,场地内分布有博物馆、文化馆、三馆一中心,场地东临沿河景观带,北侧、西侧、南侧三面与城市主干道相接,是我市面积最大的广场式开放空间。
既然是最大,那到底有多大?
通过已有效果图和百度地图实测来看,该广场建成后实际面积预计将接近10000㎡,相当于一座标准足球场的1.3倍。
妥妥的平湖NO.1
除了大之外,TA与现有的其他广场还有何不同?
根据规划设计方案,该广场将整合两大轴线、梳理四大界面、盘活四个空间、串连整个场地,打造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承载人民幸福生活的城市文化客厅。
显然这是一座以文化为主题的新广场。
这样的定位在平湖也尚属首例。
细数平湖现有的几个广场,东湖广场定位景区旅游;吾悦广场、瑞丰广场等则定位商业购物。
除此之外,平湖还未有过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广场。

什么是文化广场?
一座文化广场的意义既是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有意识地将广场作为“文化超市”来建设,其意义非同寻常。
其中最著名就是上海的人民广场。
如今,人民广场以全新的行政、文化、生态、交通、商业等功能和庄严、开阔、明快的形象,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征。
而这一次,平湖版的“人民广场”即将诞生于此。
贰
与广场配套建设的还有平湖市博物馆新馆,这座成立于1958年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64个年头。
今年,TA终于迎来了新址乔迁。

新建成的博物馆新馆总用地面积20358㎡(折30.5亩),总建筑面积35971㎡,其中地面建筑面积19971㎡,由两个建筑体块构成,建筑主体三层,局部四层。
整体建筑设计方案的灵感来源于——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两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石钺。
建筑造型巧妙地将石钺意译为建筑语言,通过神似的建筑体量,“上实下虚”的强烈视觉对比和虚实相间的拓扑造型,把时代建筑与本土文化合二为一。

(效果图,图源网络)
(效果图,图源网络)
建成后的平湖博物馆将集文化遗产收藏、展示、宣传、教育以及研究于一体,用全新的视角展现平湖六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史。
同时也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平湖历史、文化的认知需求,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博物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二课堂”。
未来博物馆新馆还将与城市展示馆、平湖名人馆、文化馆以及市民文化中心共同汇聚成一处文化建筑群落及文化景观。
叁
结合前不久公布的明湖国际科创谷规划,整个南市的文化建设蓝图就已经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根据规划设计,科创谷由南至北分别为:1、创意办公岛;2、科创生态岛;3、文商活力岛。
其中北侧的文商活力岛将计划建设科技之门、科技馆、图书馆等城市公众配套。
如果我们将文商活力岛与市民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联合在一起,俨然就是一条沿胜利路的城市文化长廊。

目前,明湖国际科创谷项目已完成规划初稿,接下来将在全市意见征求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设计,并分步实施建设。
文商活力岛将率先启动建设。
从平湖市城投集团了解到,初步计划明年上半年率先启动文商活力岛区块的建设,将重点利用富有创意的文化建筑打造新的城市客厅。
在文商活力岛上,科技之门通过门型的通透设计,将北侧公园景观引入园区内部,形成连续的生态绿色通廊,后期或将定义为科技馆。
将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城市文明结合,建设“平湖城市文化客厅”,当全新的建筑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TA们将成为城市中别具一格的存在。
自此,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有了全新的对话,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