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身边热衷看房买房的朋友,大多都是已有2、3套房的“房哥、房姐”。换句话说,纯粹刚需和刚改置换的客户正越来越少。
真正在买房的,恰恰是***不缺房的那群人。
新房:几家欢乐几家愁
虽说楼盘从来就有冷有热,销售进度有快有慢,但像现在这样明显的两极分化,还是罕见的。
图源网络
君不见,从去年下半年起,平湖市区的热门红盘就开启了一房难求的节奏#手握全款只是门槛,要想买到还得摇号#。
而另一边,乡镇和远郊项目却越来越乏人问津,有渠道还能勉强支撑,没渠道的只能听天由命。
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已然不是在按照自己原本的需求在买房子,而是热盘能登记的全登记,能抢到哪个算哪个。
这也使得开发商走上了“内卷”道路:热门项目抢节点,因为客户的“忠诚度”实在太低,能早一点截流客户才是王道;冷门项目抢客户,被挤压出市中心,又恰好愿意“曲线救国”的客户越来越少,逼的大家使出浑身解数抓住这波人。
相信这种“旱的旱死,涝得涝死”的局面,在2021年还将愈演愈烈。
二手房:有种错觉叫我也涨了
如果你在街上随便逮个人问TA,觉得去年到现在平湖的房价涨了么?那你大概率会得到答案:涨了。涨了好多。
图源网络
没错,这几乎是一种普遍感受,当然也仅仅停留在“感受”。
因为当你真正处于交易一线时就会猛的发现,大部分房源的挂牌价和实际成交价,远没到你想象中的那么高。
图源网络
就说前阵子,我一个朋友兴冲冲找到我,说TA的房子刚交付小半年,这不看房价又涨了,就想问问现在值多少,结果被我报出的真实成交价当场浇了冷水。持有两年多,他的小区房价只涨了1~2千元/㎡,而且成交周期还很长。
二手市场的马太效应远比一手新房明显,房价高企的时代,每一次置业选择都尤为重要。为了尽可能避免为选择上的错误买单,买家心中早已自觉形成了排序:市中心1~2年内交付的次新盘是***选,市中心的品质老小区或新区的品牌开发商项目次之,至于老城区内的老破小或者远郊盘已成为万不得已的备选项。
图源网络
当下二手市场给我们启示很简单,永远要找到***核心板块的核心资产,洪水来之前,站的越高能让你越安全。
购房者:能买到的都是实力派
现在能买到房的都是哪些人?与地产销售们聊过后,不难发现当下的购房人群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图源网络
到了2016年楼市开始火爆之后,买房者大多是置换一族。因为房价飙升下,不靠卖旧解决首付问题,大多数家庭买新房已经十分吃力。但彼时刚需还能接得住***档次的房子,所以置换行情相当平稳,有能力的都在那时向上迈了一个台阶。
图源网络
说的冠冕些,这群置业链顶端的群体,一旦嗅到楼市有起来的迹象,即使没有购房的需求,也会***时间蜂拥上去抢房,赚价差收割红利。
开发商眼里***质的客户,就是一下子能拿出大笔钱来的。要是换成了需要卖旧才能买新的置换客,那大概率就对你没啥兴趣了,因为在当前这种市场条件下,等你完成这波操作,黄花菜都凉了。
劝大家早点上车、早点上车、早点上车!
这几年,小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来劝大家一遍,只要有需求,有能力,那任何时机上车,都是***的时机。
图源网络
现在蓦然回首,发现这种***时机,已然成为了少数人的游戏。
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拥有资产越多的,还要给他更多,一处资产也没置下的,连上车机会也要给他剥夺。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