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嘉兴市委、市政府部署,平湖大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改一拆”行动。大到码头堆场、工业企业,小到农户房前屋后、沿路沿线,“三改一拆”的触角伸向了各个领域。“三改一拆”行动改出了新形象,拆出了新效益,三年来我市累计“三改”面积达到1200余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600余万平方米。“三改一拆”让违法建筑无处遁形,我市更借势借力规范了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以项目为载体,攻坚克难
这几天,林埭镇新庄村的农村新社区同心花苑里总是往来着形形色色的车辆,民警、城管队员、村干部全天候驻守边维持着现场秩序,边向群众解释着“三改一拆”的政策。原来,从上个月中旬开始,林埭镇正式启动了同心花苑的拆违工作。虽然是一个农村新社区,但部分居民还是私自搭建了违法建筑,影响了整个小区的形象。经过前期动员部署,同心花苑拆违工作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共有96户农户参与助拆,涉及违建面积9000多平方米。
这是“无违建”创建“销案清零”百日攻坚行动推进的现场之一。眼下虽是寒冬腊月气温较低,但丝毫不影响百日攻坚行动的开展,一个个如火如荼的现场印证了平湖“三改一拆”行动的强劲势头。包括“销案清零”百日攻坚行动在内,2015年我市先后开展了“三沿三区一堆场”、违法码头堆场、公路沿线环境整治等四大“百日攻坚”行动。从2013年的“五大领域”百日攻坚暨拔钉清障专项行动,到2015年的四大“百日攻坚”行动……自开展“三改一拆”行动之日起,我市始终坚持项目化推进、创新抓手与载体,工作不断、热情不减,保持“三改一拆”工作连贯性的同时,也将“三改一拆”推到了历史新高度。
以效果为导向,拆出效益
“这个地块原来的租金在5万元左右,等这些造好以后用于对外出租,租金预计能到80万元。”钟埭街道钟南村党委书记冯建卫指着村部东面的一个施工现场,乐呵呵地说道。这个施工现场原是钟南村老村部所在地,2000年左右的时候,钟埭村将此地租给了他人开办五金、箱包等企业。由于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再加上签约时间早,这块11亩多的地块虽然有4家企业租用,但租金并不高,维持在5万元左右。开展“三改一拆”工作以来,钟南村将此列为旧厂区改造范围,一举拆除了所有的违法建筑,并从2015年10月开始建造标准厂房。“这个地块位于平兴公路东面、新凯路北面,地理位置不错。”冯建卫说,虽然还未竣工,但已经有有意向的厂家要租赁他们建造的标准厂房。
同一块地皮与“三改一拆”结合后,租金从5万元升至80万元,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样的例子在平湖绝非个例,如新埭镇原液压件厂厂房被拆除后,取而代之的是房地产项目。拆旧建新、腾笼换鸟……通过旧厂区改造,不仅拆除了原来的违法建筑、消除了安全隐患,还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总量。
以工作为抓手,促进公平
2015年,独山港镇聚福村的2名村干部为他人违法租用基本农田用于非农建设且破坏土地种植条件提供便利,并故意不积极履行职责受到相应刑事处罚,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2014年年底,被媒体曝光的富顺达建材经营部违规占用耕地,该建材经营部占用耕地19.12亩,用于生产、堆放建筑材料等。企业负责人陈某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追究刑事责任,经营部所在村的2名村干部也一并被追究刑事责任。
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等容易成为权力的寻租空间。为此,自开展“三改一拆”行动以来,我市以“改”、“拆”为切入点,不断规范国有、集体等资产使用,进一步促进了公平公正。去年我市开展了违法码头堆场专项整治行动,借着整治的东风,对157个违法码头堆场全部予以关闭取缔,改善农村整体环境;改造提升18个保留点,并进行公开拍租。公开拍租不仅杜绝了可能的隐患,还“身价”上涨,如新埭镇杨庄浜村上海塘码头由原来每年租金5000元上涨至73万元。现共有11个保留点完成了拍租工作,每年租金达到312万元,收入全部纳入所在村专项管理资金。又比如,2014年我市对农村518户“一户多宅”全部完成整治,彰显了农村拆违的公平公正,整治工作也成为全省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