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房产网 > 资讯中心> 购房指南

多个环节存在漏洞 买房人信息被贩卖

来源:   2010-06-03 19:09:22

交房在即,准业主遭遇电话轰炸,知情者透露———

  “我们是XX装修公司,针对您***近交房的楼盘有很大的折扣,请问需要装修吗?”“您在XX小区的房子是否考虑出售或出租?”……5月份以来,很多去年热卖的京城楼盘陆续进入交房期,然而让众多买房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交房日期的临近,各种五花八门的装修设计、求租求售电话、短信也铺天盖地而来,对方对你的姓名、电话甚至是目前住址了如指掌,而“骚扰”电话更是不分时间地“连续轰炸”,让买房人不堪其扰。原本收获新居的“甜蜜”,也因此背上了一身不轻的负担。究竟是谁把买房人的个人资料泄露了出去?又究竟该找谁来进行问责?面临如此境遇,买房人心中在极度不满之余,也是疑问重重。

  楼市怪象

  遭遇电话和短信“轮番轰炸” 准业主不胜其烦投诉无门

  一年半前买的期房就要交房了,这本应该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可6月份即将接收新房的业主杨先生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房子还没收呢,平均每天有十几个骚扰电话问我装不装修,还有骚扰短信,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已经严重干扰了我的生活。”杨先生气愤地说。

  杨先生2009年初在东三环双井附近购买了一套新房,合同约定的交房日期就在今年6月初,而5月份就在杨先生高高兴兴准备接收新房时,无休止的骚扰电话和短信接踵而来。

  接受采访时,杨先生指着手机里还没有删除的通话记录和短信气愤地说:“从5月初开始,就有装修公司打电话给我,问我的房子需要提前设计和着手装修吗?就在我纳闷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联系方式的时候,更多的骚扰电话就都来了,平均每天电话加短信至少有10个。甚至还有的短信是在半夜里发过来的,睡得正香又被吵醒了,实在让人抓狂。”

  记者采访时从杨先生的短信和通话记录里看到,仅5月28日***,他就接到了近20条问是否装修和出租的骚扰短信。“他们十分清楚我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新房大小、目前住址都了如指掌,要说没有买房相关环节的内部人员泄露信息,我***不相信。”杨先生表示,在他这一批收房的上百位“准业主”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忍受着骚扰电话和短信“轰炸”,可由于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很多人都是心怀不满又投诉无门,弄得一肚子怨气。

  暗访追踪

  买卖购房者信息成“生财之道” 一条有效资讯***可卖1元钱

  那么买房人信息又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广厦时代》对此进行了“暗访”,调查结果让人非常吃惊——一张A4纸上印有近50个某即将交房小区的业主名单,从小区楼号、每户登记的电话号码、姓名地址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是在西大望路某中介看到的一张“业主资料”,而在这家公司,类似的资料有上百张之多。这些资料的“可信度”极高,《广厦时代》以中介公司求租的名义试着拨了六七位业主的电话,除个别无人接听外,其余均准确无误,而在表露中介身份后,对方的态度也基本是直截了当地拒绝或干脆直接挂掉,看来也都是“不胜其烦”。

  据某中介公司知情人透露,搜罗买房人信息可以说是中介和装修公司长期以来的一项基本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介依靠这些信息生存。中介的业务员们有一项“例行功课”:按资料上的号码挨个打电话,以这种方式来“搜刮”房源和客户资料。

  “通常得到信息的方式有好几种,有的是从开发商内部人员或者小区物业工作人员那里得来,有的是从为买房备案、数据录入等相关机构内部得来,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够直接接触到买房人的***手资料。”知情人透露。业主信息提供者都会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资深的中介机构还会和这些渠道的相关人员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拿到***“新鲜”的数据。每个客户信息平均下来也就几毛钱到1元钱左右,中间人往往表示如买全套,打包出售更优惠。知情人透露,随着近两年新建住宅的不断拔地而起,不少拥有便利条件的人也早已将此视为生财之道,而这种情况在寻求客源的中介和装修公司内部,也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一位多年来“转战”多个项目的售楼人员私下也透露,开发商销售人员手中所掌握的购房人信息也时常出现在市场上,掌握这些资料的售楼人员也会在“转手”交易中得到好处。

  业主个人资料泄露该找谁?利益驱使多环节存在漏洞

  业主个人资料泄露究竟该找谁投诉?带着这一问题,本报拨通了北京市住房及建设委员会(简称“住建委”)的热线电话,接线人员在听取了情况反映之后也未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对方表示买房人客户资料要经过登记、交易、备案、银行贷款资格审核等多重环节的流通,“具体是哪个环节出现的泄露很难界定”,“而住建委面对这种情况目前也没有太具体的甄别和处理办法。”

  “作为开发商来讲,这点基本的职业道德肯定是有的,为客户资料保密是一项根本义务,但是接触这些信息的中间环节太多,实在没法控制信息泄露的发生。”某开发商负责人无奈地表示。由于存在利益驱使,开发商或者物业内部一些个人,甚至是职能部门下面一些相挂钩的服务公司,也都在“贩卖”着买房人信息。而中介和装修公司相关人员的流动性又极强,基本上都是一传十、十传百,就这么传播开了。

  “虽然老打这样的骚扰电话我们也知道很招人烦,但是掌握客户的联系方式直接通话联络,目标人群明确,成功率比业务员漫无目的地兜售或坐等生意上门确实要好得多,有些业主在这样的攻势下也常常中招。”上述中介公司知情人透露,这种“骚扰”攻势的成功率一般在5%-10%左右,“特别是在目前楼市不景气的情况下,中介公司和装修公司都非常愿意通过此种“广撒网”方式招揽客户。

  律师支招

  出卖买房人资料是明显侵权行为 侵权人对此应赔偿业主损失

  虽然买卖客户资料似乎成了“行规”,但法律界人士明确指出其已经构成了对买房人利益的侵害。北京仁和律师事务所孟宪生律师认为,开发商的这种出卖业主个人信息资料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侵害业主的隐私权。

  依照***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侵害隐私造成名誉损害的,依侵害名誉权处理,在实务中也是这样做的,显然采用的是间接保护的方式。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刺探、调查个人情报、资讯。二是干涉、监视私人活动。三是侵入、窥视私人领域,包括私人住房、日记、身体、箱包、通信等。四是擅自公布、非法利用他人隐私。

  “我国对保护个人隐私的相关法规目前还比较薄弱,并且执法力度不够,所以难以杜绝。此外,买房人的信息在手续办理中有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接触到。企业虽有制度要求企业员工保守企业及企业客户的秘密,但连法律都无法保证的事情,企业制度就更显苍白。”孟律师认为,尽管完全防止买房人资料泄露目前看来难度不小,但是侵害隐私权,侵权人就应当予以损害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利益的损害赔偿。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适用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责任形式。

  约定保密责任防止“泄密”

  法律人士同时为买房人“支招”,为防止此类问题,购房人***在签约时与开发商约定保密责任:如泄露业主个人信息,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如可以描述如下:买受人的个人信息未经过买受人书面许可不得向与非买卖合同无关的第三人公开,否则出卖人将按日承担一定数量的违约金。当购房人接到电话打扰时,可采取证据保全以备维权时有据可查:请公证处进行证据公证,或者要求中介或装修公司作证,证明是开发商将业主的名称与地址告诉了此类公司。另外,一般情况下,中介或装修公司这种行为会发生于社区内的很多人,此时各业主可采取集体讨说法的形式,共同委托律师进行集体诉讼。

  “尽管目前还很难杜绝这种泄露客户资料的情况发生,但是买房人还是可以在买房前期一些方面准备充分,未雨绸缪,增强维权意识并及时做出反应,避免买房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终导致利益受损。”律师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由相关主体或人员提供,本网刊登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真实性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本资料涉及图片、音频素材均来自于网络,仅供文章渲染所用,不作为其他任何用途,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司删除。
关注房产微信
关注视频号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