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以来,楼市调整步入阶段性的底部,凸显了购房的时机,随着刚性需求的释放,市场信心的回升,禾城楼市迅速回暖,成交量逐日放大,市场一片叫好。房产商房子卖掉了,资金得到回笼,减轻了流动性紧张的压力,而消费者经过数月的等待观望,终于买到了符合自己价格预期的房子。
然而,正当媒体欢心鼓舞地热炒楼市回暖之时,房产商却在悄无声息地涨价,希冀市场再现往日“买涨不买跌”的追涨行情。根据宜居城市网统计,我市商品房普通住宅类月成交均价正在逐月递增,2月份为4466.40元/平方米,3月份已升至4567.72元/平方米,4月份则达到4768.78元/平方米,5月份截至17日,更是攀升至4871.79元/平方米,每月增长幅度均过百元,短短3个半月,房价在不知不觉中上调了400多元/平方米。
细心的消费者回头一琢磨,大吃一惊,房产商竟敢这样涨价,而且涨得如此之快,真是让人有点疑惑。众所周知,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对未来预期并不看好,在这种情况下,禾城楼市能上演持续回暖的小阳春行情,实属不易。可以说,这是各种政策效应、需求释放和价格调整等综合因素相互叠加催化的结果。
首先,救市政策效应的催化,刺激了市场交易。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去年9月份起,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5年期以上基准贷款利率经过数次下调,降至5.94%的低位。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信贷和税费政策,比如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等。与此同时,我市也出台了22条房产救市政策,包括契税补贴等,而上个月又调整公积金贷款门槛,鼓励普通住宅商品房消费。
其次,去年下半年积压的刚性需求集中释放,加上房价促销拉近了与市场的预期,促成市场快速回暖。去年,市区商品房销售13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22.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仅1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27.5%,市场交易萎靡不振。而房价自去年8月份达到历史高峰后逐月回落,直至今年3月份,价格基本上延续下跌走势。低价开盘、打折让利、降价促销让购房者得到实惠,也撬动了被压抑半年多的刚性需求。
可见,市场回暖并非单方面的原因,但作为一项大额消费支出,房价走低是刺激市场需求有效反弹的核心因素。只有当房价降到市场认可的程度,与大多市民心理预期和购买力相匹配的时候,市场积蓄的刚性需求才会得到充分释放,成交量才会持续上升。显然,近期房产商涨价的行为有悖于市场的心理预期,不利于市场的持续回暖和稳健发展。
虽然1-4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46万平方米,涨幅超过41.9%,5月份销售形势依旧趋好,但有两个问题不得不提及,一是这几月消化的大多数是积累的刚性需求,一旦刚性需求出现暂时性枯竭,市场新增需求点在哪?二是销售形势虽火爆,但仍是一个去库存化的行情。截至4月末,全市(五县两区)房屋空置面积仍高达2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2%。
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房产商提价销售的行为无疑是危险的,会直接扼杀刚迈入市场的改善型和投资型需求,使市场再次萌发观望情绪。由此可见,房产商提价销售不但不能营造“买涨不买跌”的追涨行情,反而会窒息市场持续回暖的热情。经历漫长的寒冬之后,我市房地产市场能否踏着春天的脚步迎来真正的春天,步入持续回暖、稳健发展的路子,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