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我们聊到,面对死水一般的楼市行情,很多房东都开始“躺平”了。
当然,有躺平的房东,就有不愿躺平的房东。最近有篇文章就介绍了一个“为了卖房亲自下场做中介”的故事:
2024年9月,深圳罗湖莲塘片区业主祝顺顺将自家73平方米的复式住宅挂上二手房平台,标价384万元。这个价格经过精心计算——取的是周边在售房源的中间值,房子所在社区成熟,幼儿园林立、交通便利,祝顺顺对顺利出售充满信心。
然而半年过去了,房子依然未能成交。
看房者虽不少,但买家砍价“如同买衣服”,一开口就是50万的大刀阔斧。中介也屡次来电要求降价,祝顺顺一概不理。
到了2025年3月,祝顺顺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入职德佑,成为一名房产中介。
02
祝顺顺的选择并非个例。
在深圳某中介平台的岗前培训班上,同一批百余名学员中,至少五六人明确表示“为了卖自己房子才来干中介的”。
这些“业主经纪人”群体特征鲜明:多为待业的宝妈或奶爸,核心需求是房产置换,既不愿低价抛售资产,又不得不面对市场现实。
他们曾亲历市场上行期的繁荣,如今却要直面行情下坡时的落差与不甘。
然而链家的内部规定给这些业主设下了第一道门槛:员工不可经手自己名下房产交易。祝顺顺只能将房源交给同事维护,自己以业主身份陪同看房。
三个月间,她累计带看十余次,却始终未能促成交易。
“客户太少了,挂盘的人太多了。”祝顺顺坦言,“不降价根本无人问津。”
03
真正进入行业后,祝顺顺才看清市场全貌。她所在的小区5月挂牌均价为5.1万元/平方米,但同户型上一次以5万元/平方米以上价格成交还要追溯到2021年2月。
最近半年成交的四套同户型房源均价已跌至4.8万元/平方米以下,其中一套北向房子成交单价仅4.05万元/平方米。
这套北向房源的成交过程极具代表性:最初挂牌价340万元(单价4.67万元/平方米),经历两次降价,最终以低于挂牌价45万元的价格成交。“业主要换大房子,看好了下家,比较急卖。”
成交经纪人如此解释大幅降价的原因。能接受如此压价的业主,在市场上实属少数。
中指研究院报告指出,今年开春以来,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虽保持较高活跃度——深圳5月成交量同比增长44%,广州4月成交量同环比均增长——
但市场主要受“以价换量”驱动,房价面临持续下行压力。
04
从业三个月的祝顺顺,心态已悄然改变。她不再坚持384万的挂牌价,开始学习精准匹配客户需求:“有组客户预算有限但急需学区房,我调整推广话术后,带看量明显增加。”
在这场卖房实验中,祝顺顺和她的“同行们”获得的最大收获或许不是成功售房,而是对市场现实的清醒认知。
房地产市场终究会回归供需本质。对普通业主而言,理性看待市场变化,合理调整预期,或许才是应对当下环境的务实之选。
当祝顺顺再次站在自家阳台上,楼下中介门店的霓虹灯在雨中闪烁。
这场持续半年的卖房战役,早已超越单纯的资产处置,成为观察中国房地产转型的微观样本。
在价格与价值的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这句房产界的古老箴言,在当下市场中获得了最现实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