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新房价格已持续下跌近44个月,平均回撤幅度达10.1%,跌回2019年5月的水平。二手房价格更是回撤17.4%,跌至2017年2月的水平。
在2025年初,北京的房价指数较最高点累计下跌28%,跌回到了2016年8月的水平;上海跌回2016年3月;深圳跌幅最大,达到37.9%,同样回到了2016年8月的价格区间。
数据里的市场调整深度与广度,远超许多人想象。
具体案例也不断印证这一历史性回调。
在北京房山区稻田板块,中粮京西祥云项目单价从6.4万元的高点跌至3.6万元,跌幅达40%;大兴区的海珀云翡项目从7.5万跌至4.4万,跌幅41%。
通州永乐店某项目今年5月底成交单价仅7800元,短短四个月内价格下跌超30%。
这一轮价格回撤具有广泛性。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红板块”同样无法幸免:
南京河西、苏州工业园区、东莞松山湖等地的标杆楼盘,价格已普遍跌回六七年前水平。
学区房的神话也被打破。京沪两市的学区房溢价从巅峰时期占房价20%左右大幅缩水,价格逐渐回归理性。
市场的残酷性在于:当泡沫破裂时,没有哪个区域能完全置身事外。
就连曾经被投资者视为“只涨不跌”的一线城市核心资产,如今也显露出周期的本来面目。
02
与价格下降相对应的,高库存压力成为悬在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截至2024年末,全国新建商品房未销售面积达到惊人的7.6亿平方米,高于2014年去库存之前的水平。正在开发中的商品房数量更是达到45亿平方米,按2024年的销售速度,需4-5年时间才能勉强消化。
二手房市场同样不容乐观。重庆二手房挂牌量达34万套,武汉、西安、合肥、天津等城市挂牌量也在20万套上下。15个重点一二线城市总挂牌量超过15万套。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地产处在发展关键点的时候,我们人口结构却还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目前全国人口已连续三年负增长,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大关。城镇化率逼近天花板,人口拐点的到来使住房需求基本盘松动。
市场预期根本性逆转。在2021年之前,多数人坚信房价“只涨不跌”,但连续三年多的价格下行彻底扭转了这一预期。投资性购房需求锐减,市场进入典型的“以价换量”阶段。当投资逻辑让位于居住需求,价格回归价值便成为必然。
03
面对持续下行的市场,政策工具箱不断开启。自2024年9月起,一系列组合拳政策陆续出台:降低贷款利率、调整首付比例、优化限购政策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下跌速度。数据显示,70城新房价格同比跌幅从2024年9月的-6.1%收窄至2025年4月的-4.5%;二手房同比跌幅从-9.0%收窄至-6.8%。
上海、成都、杭州等12个城市实现了新房价格的环比上涨;北京、成都、深圳等5个城市二手房价格出现上涨。
但政策却治标不治本,短暂的回弹之后,市场很快再次掉头向下。
2025年5月的最新数据再次显示环比跌幅扩大:70城新房价格环比下跌0.22%,二手房下跌0.50%,一线城市二手房全部下降。
04
日本韩国的教训值得警醒:当城镇化率见顶叠加人口拐点,期待房价复制过去二十年暴涨神话已不现实。
房地产的角色正在发生本质变化——从金融投资品回归居住属性。“房住不炒”不再是政策口号,而是市场自我调整的必然结果。
普涨时代已经终结,但真正的居住价值终会浮现。当人口总量开始下滑,当城镇化率逼近天花板,当“房住不炒”从政策口号变为市场铁律,房子的意义正在回归它最初的本质:
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而非点石成金的炼金术。
历史的转折处,从狂热回归理性的过程虽然痛苦,却孕育着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