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聊到 平湖乡镇楼市,冰火两重天 的现状,在粉丝中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顺势问到,乡镇二手房的买卖交易疲软,不知[租赁市场]如何?
倘若租金收益还行(能减轻不少房贷压力),那这笔投资也不算很亏。
正巧小编最近刚跟一位朋友去镇上收房,从现场了解到的租赁行情来看,我可能又要泼一盆冷水了——
乡镇商品房搞出租这事,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捋一捋算一算。
先说说我朋友这套房子的大致情况,位于离市区约20分钟车程的某南部乡镇,这里交通便利,工厂林立。和大多数产业强镇一样,镇上遍布着外来人口和配套的小餐饮,小商业。
项目是由品牌房企开发,86㎡小两居,折后总价约90多万。小区物业费2块5一平,各方面品质虽不比市区改善盘,但在满地农民自建房和街道小产权房的镇上,已然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然后我们看看它的租赁行情。(因为项目是分批交付的,小区已经有相当多的租户入住,所以市场和租金水平已经相当稳定)
首先是毛坯出租,市场租金约1000元/月。
别看才这么点,这已经是对房东来说最划算的一种方式,因为不用再继续投入装修款,刨去每年约3千块的物业费和车位管理费,一年到手9千块。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收益,现实是毛坯房几乎租不掉!
原因很简单,在便宜精装房一抓一大把的小区里,基本没人为了那几百块的差价,而选择住水泥房;而毛坯的另一大功能当仓库,在最不缺屋堂的乡镇上更是零需求。
所以要想租出去,那就得再投一笔装修款。
鉴于乡镇租房主力群体都是工人、小商户,租金承受能力不高,所以房东普遍选择不超过10万的简单装修,当然也分极简装修和普通简装。
如果选择极简装修,墙壁刮个大白,安上门和地板,再买点便宜的家具洁具,整套下来花费约3万元。
而这样的房子月租金约1200元/月,刨去物业费和车位管理,一年到手约1.1万,相当于要花接近3年时间,才把3万装修款赚出来。
但由于成本低用材差,3年后那些装修和设施基本都要淘汰了。这时候问题也就来了,重新装修吧又得花钱,相当于自己又是帮装修公司“挣钱”。不装吧,房子越来越难租掉不说,平时这里坏了,那里漏了各种小毛病,能把房东烦死。
要是选择花多点,用料施工各方面都考究点,差不多预算就要翻一倍,来到6万元左右。
这样的房子能租到约1500元/每月,刨去物业费和车位管理,一年到手约1.5万元,也就是差不多要4年时间,才刚刚把装修款赚出来。
原本二手房成交价一跌,房东账面的浮亏就已经来到了十几二十几万,如今又要掏出6万块继续投入,而且还要等4年后才回本产生收益,这种事对于一个以投资为目的的人来说,不是鸡肋是什么。
当然除了自己装修外,我们在收房过程中还被业务员拉着介绍了另一种模式,那就是“让别人装”。
简单理解就是以毛坯房直接租给做统租公寓业务的“二房东”,由对方承担装修费用和日常维护管理,房东直接当甩手掌柜,租金到手约500~600元/月,但这种模式需要一次性签约至少5年。
算一下的话,5年大约可以得到租金3.6万元。是的,5年,3.6万元,是不是怎么看都少了点。
但是你也不能说二房东黑,一个月才给五六百这么少。因为同样的道理,他得在承担装修、人员开支等费用外,还得整出利润。而之所以要至少5年起签,也完全是因为这种模式,前面三四年挣得也都是开始投入进去得成本,直到第五年才开始盈利。
所以对于广大房东来说,这套模式除了省点心之外,收益的确不是很大。按年租金回报率来说还不到1%,比定期存款利息都低不少。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呢?小编认为从供需层面很好理解:
1、各大乡镇盘,短炒变长持的房东太多了。
无论是不愿接受低价出售落袋亏的,还是挂了低价也卖不掉的,总之本着“苍蝇再小也是肉”的原则,房东们都打起了把一时半会儿出不了手的房子租出去的主意。
这就导致了新交付小区瞬间涌出几十上百套出租房源,妥妥的成了租方市场,房东只剩下降价内卷的份。
2、乡镇租客的选择性本身就很多,有两三百的农民房,有八九百的临街小产权房,这些消化了以往的大部分租房需求。
如今形势不好,厂子活少工资低,选择离开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下的收入也在下降。住房这一成本大头,自然成了人人想要节省的地方,导致大批人在租房上呈现“消费降级”而不是升级,商品房自然就受冷落了。
供应量大增,需求疲软,租金自然上不去。
都说今年的楼市彻底转变成买方市场,对开发商开启噩梦级难度。没想到租房市场也转变成租客行情,房东也不好当了——
这,啥时候是个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