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分化”一直是大家反复讨论的趋势,但以往我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市区。殊不知在强镇如云的平湖,乡镇楼市的发展进程并不比市区慢多少,甚至于在分化这件事上“乡镇已然赶超主城区”。
但另一方面,在新房整体成交低迷的大背景下,乡镇新盘却不乏凭借人海战术(主要是拉外地客户),创造着一个周末销售数套甚至十几套的傲人业绩,虽然这背后有低门槛、零首付等推动,但不可否认这些盘确实活得比别人好。
这种分化的格局真的很魔幻,让人搞不清楚,现在的行情到底算好还是算差?老百姓手里算有钱还是没钱?
关于投资乡镇盘失利的故事,其实早从三四年前我们就有过讨论,只不过当时对失利的衡量标准,还停留在“买乡镇丧失的是上涨的机会”:
比如在平湖市区限价1.38万/㎡的年代,以差不多的价格买在乡镇,结果几年后城区的均价已经来到了1.8万/㎡,而乡镇房价还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微跌的状态,这一来一去相差了大几十万的房价上涨收益。
但如今回头看,会发现当初只是不涨,而现在是“真跌”啊。相比于城区二手房小范围遮遮掩掩的阴跌,乡镇那些近两年交付的次新盘,可以说彻底开启了光明正大的跳楼式甩卖:
曹桥新城*樾88平方+车位,全新毛坯房,开价73万,折算下来单价不到8300/平,当初开盘价12000/平。(房东没等来家门口通高铁的喜讯,却等来了房价暴跌的噩耗,估计是哭着挂的房源)
广陈春*苑75平方,全新现房,开价66.8万,折算下来单价约8900/平,当初开盘价13000/平。(不知道这套房源是属于回迁房那两栋,还是当初的购买的商品房,如果是后者那真的亏得脚朝天)
……
乡镇盘为什么这么不抗打?因为没人接盘了。
首先对于当下楼市最主要的刚需购买力来说,即使乡镇房价跌的再低,也不能吸引他们去那置业。
因为随着楼市发展变慢,城市扩张趋于停滞甚至向内收缩,城乡在就业、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上的差距让人无需过多思考,便抛弃了乡镇。
以前有一部分人还可以安慰自己,先在房价低的镇上买个房扎下根,等以后收入高了再置换到城里。
但现在乡镇上极差的流通性和房价下跌程度,让这部分人也不敢下手了,生怕买了就成最后一棒的接盘侠。
照理说,二手房犹如一潭死水,那新房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但现实却是,最近几个月乡镇的新房成交量却大有盖过市区的势头。
究其原因,小编认为这里面有两大原因:
首先是客户层面,如今乡镇盘的客户构成,已经从前几年的本地客和外地客平分秋色,重新转变为以分销商带来的上海客为绝对大头。
这类客户由于天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对乡镇盘在地段、配套等方面的差距并不在意,也很少能够关注到周边真实的市场行情。
再加上他们至始至终对房产的要求一直就侧重在“低面积段、低总价段、低首付”这几点,所以对乡镇盘来说,在“自住”客户观望情绪浓厚的当下,它反而成了受影响最小的那部分。
其次是营销动作的加码,堪称各种野路子、套路越来越多。比如前阵子我们提到的买房零首付,甚至负首付的那些盘,大多是乡镇盘。跟以前的分销乱象一样,在业绩压力下,有些销售方为了卖房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到了欺骗的程度。
这么做虽然使得楼盘的投诉量激增,退房事件屡见不鲜,但架不住它确实有用,能带来实打实的销量。开发商看看自销团队的惨淡业绩,再瞅瞅整个楼市行情,也只得睁一眼闭一眼。
允许分销商在非常时期,使用非常手段。
从“一套赚它个几十万上百万”的热望,到“少亏算赚,能保本就烧高香”的绝望,乡镇盘的房东们正在经历远比其它房东大得多的心理落差。
随着楼市整体下行,以及未来新盘交付的持续冲击,乡镇二手房最艰难的日子,或许远未真正到来。
但这就是现实,尽管残酷,却很真实。
甚至,它很像未来整个楼市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