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最近一份针对全国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的报告中显示:“全国百城房价收入比降至 10.0,创 2019 年以来新低!”
新闻一出,评论区一片欢呼:年轻人终于熬到了“轻松买房”的时代。
可如果你把话筒递给真正的房东,听到的却是另一句话——
“不是买房更容易了,是我的房子又降价了。”
2019~2022,房价横盘,收入上涨,比值缓降; 2023~2024,房价掉头向下,收入增速放缓,比值加速回落;2025 上半年,房价继续跌,但跌幅收窄,于是比值跌幅也收窄。
翻译成人话:
过去两年,房价跌得比工资快,购房压力才显得“轻”了。换句话说,这份“轻松”不是劳动者多赚了钱,而是有房者默默吐出资产溢价。
当然房价收入比也和房价本身一样,呈现出明显得分化。呈现出一线“矜持”,三四线“割肉”的整体状态。
其中一线城市以25.4 的比值傲视全国,却只比去年跌 2.7%。房东们把议价空间从 3% 提到 8%,仍不肯“骨折”出货。
而三四线城市7.4 的比值看似友好,却是靠 3% 的跌幅“砸”出来的。很多城市二手房挂牌价两年累计下调 25%~30%。
有些房东们自嘲:“好像不是在卖房,像是在拍卖自己的净资产。”
02
“挂牌两年,价格下调19次,总降幅接近40万。” 这是浙江某三线城市房东王先生的真实账本。他这套房子曾是给儿子准备的婚房首付来源,如今却成了家庭资产负债表上难以填平的窟窿。
三四线城市的房东群体里,王先生的故事并不孤独。
比如置换链条断裂者,手握旧房,却眼睁睁看着它缩水,换新房的梦被越拉越远。
比如退休教师、基层公务员: 曾视房产为最稳妥养老保障,如今租金难抵月供,养老本钱在“阴跌”中持续蒸发。
又比如小本生意失败者: 本想卖房回血周转,却发现市场早已冰封,资产流动性接近凝固。
当然一线城市也并非高枕无忧。深圳的陈女士一套核心区小户型,挂牌价从750万艰难降至680万,依然无人问津。“中介劝我再降50万试试,这哪是割肉,是剔骨头了!” 她苦笑着形容自己像守着“烫手的金砖”——价值虽在,却烫得拿不住。
而有些房东们为何能维持“矜持”?背后是复杂的博弈心理:
沉没成本的巨大阴影: “当年高位接盘,现在‘骨折’卖出?宁可烂在手里!” 这几乎是所有一线房东的执念。前期投入犹如巨大的锚,拖住了他们理性决策的船。
对政策托市的隐秘期待: “再等等,说不定就有救市大招了?” 每一次风吹草动都成为他们延迟决策的借口。
“核心资产”的信仰犹存: 一线城市永不败的神话尚未完全破灭,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最后屏障。
然而,这种“不卖”的坚持,实则是与时间的危险对赌。
市场持续下行,持有成本(贷款利息、物业费、折旧)在无声吞噬着资产残值。时间并非朋友,而是缓慢却坚定的价值剥离器。
03
当买卖双方预期如平行线般永不相交,市场便陷入深度冻结。僵局之下,暗流涌动:
地方财政的紧箍咒: 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据财政部数据,2025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再降18.7%,地方政府试图在“保房价”与“促成交”间走钢丝。
银行的微妙天平: 房价持续下行,抵押物价值缩水,金融系统性风险暗礁丛生。银行在放贷审慎与支持合理需求间反复权衡。
买方:持币观望的“理性冷漠”: 买方期待更彻底的“出清”,对房东的“微让步”嗤之以鼻。市场信心,比黄金更难寻觅。
“降价”这个降压药,终究是房东在独自吞咽。
购房压力减轻的表象之下,是资产持有者承受的估值缩水之痛。房价收入比的下行曲线,在某种程度上,是用房东的资产溢价作为代价绘就。
当购房进入低压区,所有降压药都喂给了房东——他们扛着上代人的资产信仰,在时代潮水的冲刷中,成为缓冲泡沫、承受压力的沉默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