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随着《住房租赁条例》将于9月15日全面实施,最近关于“房东税”(既每月获得的房租也要交税)的传闻正席卷全国。
更有房东在自媒体上直言
“ 只要开始征收,他就立刻涨房租,房价大跌损失够惨重了,说什么也不会承担这笔费用。”
而租客们也不甘示弱
“敢涨租就立马换房,反正现在租房市场也不景气,本来就业不好收入够微薄了,坚决不同意房东把成本转嫁给自己“
双方你来我往,然而真相究竟如何?
我们来看税务部门的辟谣:
所谓“房东税”并非新增税种,而是对既有房屋出租税费的规范化征管。既要求所有住房租赁合同必须通过官方平台登记。
其用意不言而喻,将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私人租赁交易纳入阳光之下。
对租客而言,备案合同是享受公共服务的关键凭证。凭此可办理落户、子女入学,更可获得每月800-1500元的个税抵扣。
对市场而言,这是打击黑中介、假房源的利器,租赁交易的信息黑箱被彻底打破。
而所谓“房东税”,实为现有税费(增值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的强化征管。
以住宅出租为例:
月租10万以下免征增值税,房产税按4%减半至2%,个人所得税率为10%。实际操作中,多地采用简化征收,月租4000元税费仅约100元,远低于网络流传的10%-20%税率。
02
当然,这次政策未落地就伴随着如此激烈的讨论也充分证明了现在社会各群体之间利益链的紧绷。尤其是对于租房这种影响2-3亿人口的事上,任何一条新政的出台都必须慎之又慎。
比如这次的新政,民间提出的隐忧就不无道理——
税费转嫁悖论:租客担忧成为最终买单者,但专家指出政策本意是堵漏而非增税。如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强调:“此次出台条例是从保护租客权益出发,并非出台新税费”。
执行温差隐忧:一线城市征管能力强,三四线城市可能“雷声大雨点小”。如何避免因监管差异造成新的市场割裂,考验治理智慧。
而且中国有句古话,羊毛出在羊身上。
实际上任何政策的出台,背后必定有一个群体来买单。
首先是房东阵营,呈现出了明显分化:核心地段房东已释放涨租信号,某平台短租搜索量激增32%。而郊区及老旧房源房东则陷入两难——涨租可能吓退租客,自己承担又挤压收益。以“租金覆盖房贷”的案例看,10%税率将吞噬其30%净收益。
而租客则是喜忧参半:一面担忧转嫁成本,一面收获权益升级。备案合同成为对抗随意涨租、无理扣押金的盾牌,更可解锁个税抵扣红利。市场供需成为关键变量:一线城市核心区承压较大,但全国住房空置率约20%,叠加保障房放量,普涨基础薄弱。
最后对于市场从业者,洗牌更加激烈。“二房东”与小型中介首当其冲。新规要求住房租企业设立资金监管账户,隔断房、群租房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灰色操作空间被大幅压缩。
03
但是总而言之,这场新政变革的初衷肯定是好的:
2025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仅1.4万亿,较2021年峰值缩水60%,地方财政转型迫在眉睫。租赁备案体系建立,实则为房产税开征搭建数据基座
通过出租环节“先易后难”的破冰,渐进式培养纳税习惯,为持有环节征税铺平道路。
住房租赁条例引发的震荡,本质是给中国楼市做一场“外科手术”。短期阵痛难免:
税费成本显现、部分房源抛售、局部租金波动5。但长远观之,它终结了现金交易乱象,为租购同权打下根基,更推动房价向居住价值回归。
当2.6亿租客手持备案合同,从容抵扣个税、办理入学时;当年轻夫妇因租金稳定而敢于规划长租生活时——
市场的规范终将证明,阵痛是走向成熟的必要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