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三季度刚开局,房企就拿了个“地狱难度”剧本——
根据克而瑞最新统计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房企到期债务约1600亿元,占全年5327亿的30%,创出同期峰值。更棘手的是,7月单月TOP100操盘金额仅2111.6亿元,同比再跌12.5%,创2020年以来同期新低。
一边是销售现金流“失血”,一边是债务“洪峰”,留给房企腾挪的河床越来越窄。
而曾今房企赖以续命的通道“借新还旧”,如今也成了奢望:
2025年上半年,行业融资总量1844亿元,同比下降30%;二季度虽有环比19%的反弹,但同比仍下滑25%,且高度向TOP20国央企集中。
穆迪最新报告指出,民营房企境内外信用利差已升至2022年11月以来最高位,意味着即便愿意付高息,也很难找到钱。
一位股份行对公客户经理透露:“现在对民营主体只做三大工程、城市更新等带政府信用背书的专项借款,其余新增敞口一律叫停。
”在“资金漏斗”另一端,偿债倒计时却滴滴答答:
8月15日,某TOP50房企有12亿公司债回售到期;
9月5日,某闽系房企2.8亿美元债面临交换;
9月20日,某渝派房企境内中票到期15亿;
任何一笔失守都可能触发交叉违约,引发“倒牌”的多米诺。
02
当然,在融资端和销售端的双杀下,其实早在上个季度,房企的违约就雷声不断。
5月底,新世界发展宣布延迟四笔美元永续债派息;
6月,港龙中国地产首次触发美元票据违约;
7月,华南某老牌房企因2亿美元债技术性违约,评级被连降三级;
截至7月末,2025年已有25只境内信用债、17只美元债发生实质违约或展期,涉及本金约640亿元,已追平2024年全年。
更危险的是“隐性违约”正在蔓延:
多家房企选择以商业票据、供应链ABS等非标工具延后兑付,导致上下游建筑商、材料商哀鸿遍野。某幕墙公司老板抱怨:“手上5个亿的商票,半年只兑付了3000万,下游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了。”
03
危机的另一面,是“求生欲”驱动的制度创新。
4月,协信远创等39家企业重整计划获批,成为全国首家司法纾困的百强房企;
5月,金科股份重整成功,为大型上市房企开了先河;
7月,龙光集团219.6亿元境内债重组一次性通过;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融创、旭辉、佳兆业、花样年、华夏幸福等超过15家房企的债务重组方案落地或进入执行阶段。
北京某AMC人士表示:“现在监管明确支持‘带押过户’、‘债转股’、‘信托隔离’等工具,只要主业资产足够扎实,就有希望复制金科模式。”
但硬币总有两面。能拿到“船票”的,多半是资产包相对干净、土储集中在一二线核心区域、政府愿意协调的“好学生”。
更多三四线土储占比高、表外负债复杂的房企,仍可能滑向破产清算。
位接近监管的法律顾问透露:“三季度将是观察窗口,若销售继续下行,不排除更多地方启动‘预重整+政府托底’的组合拳,以保交付名义先稳住房价,再谈债务。”
面对即将到来的偿债高峰,有业内人士总结出六条“活下去”的军规,供同行参考:
现金流即生命线:一切支出让位于保交付和刚性兑付,非核心资产能卖尽卖,哪怕折价30%。
融资结构再平衡:国央企可尝试并购票据、REITs扩募;民企重点争取AMC“不良资产共益债+代建”模式,锁定项目层面现金流。
债务重组“窗口期”:三季度是境内债券持有人会议的黄金时间,错过可能要等半年。务必在8月底前完成主要债权人沟通,争取“展期+削息+转股”打包方案。
产品与服务“卷”到极致:改善客户对交付风险的恐惧,比降价更有效。某华东房企推出“交房即交证+180天入住冷静期”,来访量一周增加40%。
业务做减法:三四线非核心土储直接“割肉”,集中资源打透一二线核心板块,以流速换利润。
风险预警前置:建立“红橙黄蓝”四级现金流监测,一旦连续两周回款低于支出80%,立即启动应急管理层问责。
04
三季度的大考,表面看是1600亿债务的“偿付能力测试”,实质是一场关于信心、制度与商业模式的淘汰赛。
政策端已给出“托底不刺激”的明确信号:金融十六条延期、城市更新专项借款、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但“输血”不等于“造血”,市场底终究要靠需求回暖来确认。
对于房企而言,比“活下去”更重要的是“怎么活”。在行业出清迈入深水区的当下,短期靠“卖卖卖”续命,中期靠“债务重组”止血,长期则必须回归产品与服务本质,用真实的产品力、交付力和社区运营力赢回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