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7月25日深夜,深陷退市危机的*ST中地(即“中交地产”)悄然发布公告:拟以1元价格将房地产开发业务剥离至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一家曾以“千亿销售”为目标的央企开发商,竟将核心业务以“白菜价”出售。
但翻开财报,残酷现实浮出水面:
连续两年巨亏近70亿元、净资产为-35.7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9.75%、融资余额576.44亿元悬顶。
所以1元转让绝非贱卖资产,而是断尾求生。开发业务已成拖累,剥离后反而可能保住上市资格。
在楼市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中交地产的困境早有征兆:
自2018年归母净利润达到8.1亿元高点后,公司业绩一路下滑。2023年亏损16.11亿元,2024年亏损扩大至51.79亿元,两年累计亏损近70亿元。
——也许,今天的局面早在五年前就已注定。
02
中交地产的问题在2019-2020年政策收紧时全面暴露:
战略上贪大求全而非专注精品,布局上盲目扩张而非精准拿地,管控上严重滞后于政策与市场变化。
在市场下行期,公司反而采取激进扩张策略,缺乏差异化竞争力,最终陷入被动。
甩掉开发包袱的中交地产,将走向何方?
公告明确给出了答案:未来将依托集团基建项目资源,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物业、产业园区运营等特色领域。这与国资委对央企“聚焦主业”的要求高度契合。
转型后的中交地产将聚焦物业服务与资产运营。
截至2024年末,公司在管物业服务面积6265万平方米,在手订单年合同额12.18亿元。中交认为其存量项目稳定,客户流失风险可控,能保障业绩稳定。
物业管理为核心的轻资产业务具有显著优势:业务稳定、可持续性强、现金流良好、风险较小。
这与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周期性、易受政策监管和经济波动影响的特性形成鲜明对比。
04
中交地产的“断臂求生”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自救,更是一种行业趋势的缩影:
随着房地产行业进一步向存量市场过渡,物业管理和资产管理将成为央企地产平台的新战场。
政策层面也在推动这一转型。政府启动“存量房转保障房”计划,利用5000亿元专项债资金收购滞销商品房。
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收储2158宗宅地,消化库存1.9亿平方米,相当于新房销量的60%。
同时,“好房子”标准于5月1日强制执行,规定了绿色建筑节能率、智能家居覆盖率和适老化设施配备等三条“红线”。
北京上海试点“租购同权”,租房可享学区资格,推动科技住宅需求增长。
这些政策都在推动行业从“高周转、高杠杆”的粗放模式,向“精细化、服务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中交的转型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当地产从黄金时代来到白银时代,中交这类房企大鳄的“退房”转身,成为这个行业从高歌猛进转向精耕细作最决绝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