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则存活不到24小时的谣言,映照出当下楼市的深层焦虑与脆弱神经。
6月1日清晨,南京不少购房者微信群开始流传一则“重磅消息”:南京开放“以债换房”政策,声称“网债不用还可直接置换房子月供且无首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纷纷转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而就在当天下午,官方迅速辟谣。南京网络辟谣公众号发布声明,经南京市房产部门和人行江苏省分行核实,该市从未出台过“以债换房”相关政策。
这场闹剧仅存活一天就被扼杀,但背后折射的楼市焦虑与金融风险警示却值得深思。
02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底层逻辑在于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开发商和购房者的深层焦虑。
在城北一家楼盘售楼处,销售经理Z已经三个月没开单了。“现在来看房的人越来越少,连问价的都少得可怜,”她苦笑着说,“公司压力越来越大,每天晨会都在逼我们想办法。
——当“以债换房”的消息传来时,她明知可能是假的,还是忍不住转发给几个犹豫不决的客户。
政府并非没有努力刺激市场。
今年3月31日南京刚刚全面取消商品住房限售,同时推出1亿元政府补助资金推动住房“以旧换新”,引导商业银行推出“低首付、低利息、低月供”的特色金融产品。
这些措施本意是刺激市场活力,但市场反应平平。
正是这种背景下,“以债换房”的谣言才如此轻易点燃了市场的希望。
03
“以债换房”听起来诱人,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就源于此。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业推出了次级抵押贷款产品——针对中低信用度人士、穷人的购房贷款,一般不用首付,但贷款利率较高。
这些产品短期内看似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购房难题,却埋下了系统性风险的种子。
“很多低收入家庭受到短期‘低利率还款额’的诱惑,购买了大量的次贷住房。”多年前,房产分析师马跃成就在其研究中指出,“到期后,如果购房人不能筹到资金还款,就会导致违约,从而失去赎回房屋的机会。”
危机爆发时,美国有30%的“次贷”借款人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导致银行损失惨重,部分银行因此破产。
与美国不同,国内房地产抵押贷款几乎全部由银行提供,风险也由银行独家承担,再保险机制不够完善。同时,国内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银行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后果不堪设想。
04
面对市场焦虑与金融风险的双重挑战,购房者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保持清醒。
对于陷入还款困境的购房者,应关注政府推出的正规纾困渠道。除取消限售外,南京正在优化拓展住房消费“以旧换新”模式,通过政府、开发企业补助,金融机构支持等方式降低置换成本。
购房者需警惕零首付陷阱。零首付看似降低了购房门槛,实则大幅增加了长期还款压力和违约风。
2016年南京收紧房贷政策时就明确划分了“首次购房”和“首套房”的区别,这些规定旨在建立风险缓冲垫。
当看到类似“以债换房”这类诱人政策时,应第一时间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正规媒体等渠道核实,而非轻信社交媒体传言。此次南京官方对谣言的快速反应表明,政府对市场谣言的监控和处置能力已大幅提升。
回望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时,30%的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那些被银行收回拍卖的房屋,曾是一个个家庭拼命打工、花光积蓄也要守护的“家”。
历史的声音在回荡:当买房不再量力而行,房子终将成为债务的囚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