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给大家一期反向挑战(传送门),号召大家给一套房子定个价,结果认真给定价的不多,无责喊价的倒是一大把。最夸张100万也有人在报,无逻辑无脑砍,俨然把线下二手价格谈判时候捣糨糊范儿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种场景放在当下市场倒显得无比真实。过去房主报个价,买家商量商量就能拍板;现在呢,买卖双方的角色完全翻转——毕竟已经是“买方市场”了。
想成交一套房第一要拼看房数量(曝光),第二要看议价空间(价格),有些挂牌七八个月纹丝不动的“老大难”,业主心理防线松不松动不说,中介估计已经全自动都给你调价了。
在我看来,几乎所有想卖房的房东都会面临这么几个困境:
有些业主,心态还是过去几年的老一套:“我这房子,地段、楼层、装修,哪样不好?低于X万绝对不卖!” 价格牌高高挂起,在市场中如同一块礁石屹立,坚不可摧。别说买家了,中介也绕着走。一套房,挂了一年零三个月,价格分毫不让,结果换来什么?零带看!像这样高价硬扛的房主,十个里头倒有八个会说“我完全不着急,看缘分”,仿佛房子在银行没有月供压力、在生活里也不占据着资金与挂念。
可市场才不管你这“绝不低头”的姿态,它只信奉一个赤裸裸的法则——“有价无市,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再精美的“艺术品”,无人出价就只是悬在墙上的数字。固执高悬的价格标签,最终耗损的只有自己可售的机会与时间价值。
另一类房主属于“实在派”,急于出手置换、减轻压力,主动降价或者报个“一口价”求关注。本以为放下身段能加速成交,殊不知,在这样弱势市场节奏下,每次妥协都可能引来更深重的“砍价刀”、“二口价”。二手价格谈判,房主从心理价狠降了15%,本以为诚意到位了,买家杀价却像凌迟——“再便宜五万?”……总之下限被一步步拉低。
这种刀刀见血的杀价现场,早掏空了房主心态,只剩下被割肉后的无力与委屈:明明已经忍痛退让,为什么还要继续砍?“降价求速”的逻辑本身没错,但当市场感知你处于被动,贪婪的本能便暴露无遗。沉锚效应告诉你,买家总想再便宜点,他内心的锚是可以不断往下的。
更别提那些没学区、没物业、户型又别扭的“老破小”,就像先天体弱的孩子在市场风雨里飘摇。这类房源先天竞争力不足,几乎毫无流动性光环,只有赤裸裸的“价格优势”成为唯一能拿出手的筹码。
举个例子,以前多层拆迁安置房的五楼六楼,你真的很难找到匹配这些房源的买家。因为没电梯,老人家走不动,年轻人看不上,甚至反问房东愿意花这个钱买这房子吗多半也是连连摆手。
在惨烈的楼市竞逐中,房龄长、品质差的老旧房源只能靠更低的价格换取微乎其微的市场注意力。它们像搁浅的船只,没有低价便很难等到愿意上船的路人。
你看,2025年所有房东应该面对的真实世界,卖掉or 卖高 根本不是二选一,而是心态问题。
你当然有权力选择坚守高价,锁住房源作为心理的纪念碑,甚至有人觉得我不卖就是不亏。但也请明白市场不会为你的坚持而暂停运转。
你也能够果断降价,尽快将资产转化为现金,那就别再为买家的试探而痛苦;如果拿着流通缓慢的老破小,更要彻底丢掉幻想,认清当下唯有价格是通行证。
随行就市不是示弱,而是看清真相后的理智行动。真正理解趋势的人早已知道——降价是能力,不降是选择。但别指望既要又要。
如果你看懂了今天我的内容,恰好有房子想要急售(包括但不限于住宅,也可以是商铺、公寓、工厂、非普通类住宅),又不希望被无下限砍价成交,欢迎联系我帮你卖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