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房地产这艘巨轮下沉,所有舱室都将进水。
近日,被誉为”中国房地产之父“的孟晓苏在一场直播里发出警告:
“房价不能再跌了,已经伤及居民财富,有房子没房子都会遭受损失。”
作为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孟晓苏指出中国城镇住房总价值约400万亿人民币,占居民财富的65%-70%。而三年楼市下行已导致居民财富蒸发了120万亿,相当于全国一年GDP被清空一遍!
当房产占据家庭财富如此巨大的比例,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已远远超出有房者的范围,成为一场全民财富的危机。
02
在房价持续下跌的浪潮中,没有真正的旁观者。孟晓苏指出,房产价值占中国居民财富的比例高达65%-70%,这种财富结构决定了房价波动对全民资产的巨大影响
有房者首当其冲承受资产缩水的痛苦。而那些无房的群体,同样难逃这场危机的波及。由房价下跌引发连锁反应:房地产行业萧条导致建筑业、装修业、家电家具等180多个相关产业陷入困境,职工收入下降甚至失业下岗。
无房群体面临的是经济不景气下的收入减少和就业困境。
市场信心丧失进一步加剧了危机。法拍房数量激增,市场对房产价值的怀疑日益加深。孟晓苏观察到,在房价下跌预期下,居民普遍持币观望,即使有真实住房需求也迟迟不敢入市。
这种观望态度使房地产市场陷入恶性循环:销售下滑-开发商资金紧张-项目停工-市场信心进一步受挫。
03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危机,孟晓苏提出的解决方案明确而具体:加力建设保障房是稳住楼市的关键。
我国住房供应结构存在严重失衡。孟晓苏指出,保障性住房仅占城镇住房的14.7%,约5700万套,而商品房占比高达63.2%,约3亿套。这种“重市场、轻保障”的结构导致大量中低收入群体被排除在住房体系之外。
保障房缺口巨大。按城镇常住人口9.3亿计算(户籍人口仅6.8亿),加上4100万农村留守儿童,总计约2.9亿人、1.1亿个家庭需要保障房。孟晓苏估算,保障房缺口高达1亿套。
如何填补这一巨大缺口?孟晓苏提出了具体方案:中央每年拿出5000亿,地方政府配套5000亿(可投入资金或土地),加上银行贷款可形成5万亿元的建房资金。
每年新建800万套保障房,持续十年。
保障房建设不仅解决住房问题,更是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孟晓苏分析:“保障房建设能拉动建筑、建材等180多个产业繁荣,促进就业和政府税收增加。”
这些资金在房屋销售后可以较快回笼,实现循环发展。
04
除了新建保障房,盘活存量资源是另一条关键路径。孟晓苏特别关注存量商办房的转化利用。
我国存在大量空置的商业房产与办公楼,这是由于规划指导失误和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过剩。孟晓苏建议,将这些商办房进行“商改保”比改造商品住宅容易得多,尤其适用于安置退伍军人的“军安工程”。
对于收储存量商品房的政策,孟晓苏认为这是“很好的政策”。他建议成立中央层面的“中储房公司”,专门负责存量房的收储和转化。
孟晓苏强调,收储范围不能局限于商品住宅,还应包括非住宅类的商品房,如商业房产与办公楼等。
在资金问题上,孟晓苏指出即使央行提供更多再贷款资金,相对于庞大的存量商品房规模仍是杯水车薪,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孟晓苏还建议重新评估政策工具,反思“政策合成谬误”——即多种政策叠加反而产生负面效果的现象。他呼吁将“限购”“限售”等行政措施全面转向保障房管理,不再用于打压商品房价格。
05
回顾历史,孟晓苏是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设计者,他提出的“住房双轨制”理念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由市场供应商品房,政府提供保障房,实现“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
这一模式曾取得辉煌成就,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偏离了轨道。孟晓苏坦言:“当年虽然房改方案讲得清楚,不过从一开始就忽略了一个问题,当年的经适房,只占总投资的3%到5%。”
直到2011年保障房建设才真正起步,但一些地方又犯了新错误:“把保障房建到边缘地区,为了上报数字,而忽略了市场需求。”
面对新形势,孟晓苏提出了重构房地产发展模式的方案:在商品房建设方面,主要是提高品质,合理控制新增用地供应;在保障房建设方面要加大力度。这种双轨并行模式既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又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在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平衡点上。当数千万工薪家庭通过保障房获得自己的住房,当年轻人不必为高房价绝望,当中低收入群体也能分享房产增值带来的财富效应,那时房价的涨跌将不再牵动全民神经。
“住房双轨制”的设计初衷正等待着重回轨道: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