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土地财政的"黄金时代"正在远去?
5月20日财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市场震动:
前4月全国卖地收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9340亿元(一季度6849亿元),同比下跌11.4%(一季度同比下跌15.9%),全国卖地收入已跌破1万亿元。
而当我们把视角拉长会发现,这是自2021年土地出让金突破8.7万亿峰值后连续第三年深度调整,曾经支撑地方财政半壁江山的土地出让收入,正加速度滑出"万亿俱乐部"。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在为抢地制定应急预案,现在连土地推介会都取消了。"这番来自于某大型房企投拓部负责人的感慨,折射出土地市场的急剧降温。
从数据看,4月单月全国土地成交溢价率已跌至3.8%,创下2018年以来新低,流拍率更是攀升至23%。这种结构性变化源于三重力量的共同作用:
在供给侧,开发商受制于"三道红线"和债务压力,万科、碧桂园等头部企业都在收缩拿地战线,某TOP10房企甚至将年度拿地预算砍去60%;
在需求侧,二手房挂牌量激增与新房库存高企形成"堰塞湖",郑州、武汉等城市去化周期超过30个月;
在政策端,集中供地制度的灵活化改革反而加剧了市场观望情绪,地方政府不得不降低起拍价、放宽付款周期。
更深层的变化在土地财政依赖度的持续下降。
财政部数据显示,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比重已从2020年的46%降至2023年的37%,这个趋势在2024年加速演变。杭州、南京等传统"卖地大户"开始大规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地方政府也在寻找新的财政平衡点。
土地市场遇冷首当其冲的就是民生工程等领域。
在苏州工业园区,原定于5月开工的轨交8号线支线项目突然暂停,官方解释是"建设方案优化调整"。这种"技术性调整"背后,是土地财政退潮引发的连锁反应。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4月,全国已有17个城市暂缓或缩减基建项目,涉及金额超2000亿元。
传导效应在三个维度显现:
城市运营模式转型:成都、长沙等地开始试点"土地整备+产业导入"新模式,将土地出让与产业税收挂钩;
房地产市场重构:合肥、济南出现"现房销售地块流拍、期房地块溢价"的冰火两重天;
居民资产配置转向:央行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不动产配置比例首次跌破60%,权益类资产配置提升至22%。
这种结构性调整正在重塑城市发展逻辑。
郑州航空港区将30%的商住用地转为产业用地、东莞松山湖片区推行"以房定地"供应机制,这些探索揭示着后土地财政时代的发展路径。
土地市场的滑坡,还带来楼市分化加剧。
数据显示,前4月长三角土地出让金同比仅下降5.3%,显著优于全国均值,而东北地区跌幅达38%。这种分化映射在房价上,形成"核心城市核心资产抗跌,非核心区域加速调整"的格局。
购房者在这种大趋势下,也迅速培养起了优先选择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优先选择央企、现房;优先选择改善型产品等置业习惯。
这种"用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的策略,正在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土地市场的深度调整,本质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缩影。当北京中关村某科技园的土地出让金30%用于建设人才公寓,当苏州工业园将地块出让与研发投入强度挂钩,这些微观变化正在拼凑出新模式的雏形。
未来三年或将呈现三大趋势:
财政结构换锚:房地产税试点扩大与REITs市场发展形成新闭环;
开发模式迭代:从"高周转住宅开发"转向"持有运营+产业赋能";
资产价值重估:核心城市优质资产证券化率提升,非核心资产回归居住属性。
站在历史转折点上,土地财政的退潮不是终点,而是新周期的起点。对于购房者而言,需要跳出"涨跌焦虑",在居住品质、资产安全、政策红利之间找到新平衡点。毕竟,当潮水退去时,真正的价值终将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