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 个全面实施现房销售(针对新出让土地)的城市出现了!
5月13日,河南信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的批前公示》文件,提出全面推行现房销售,同时对预售资金监管、房企责任约束等环节进行全面升级。
文件里也阐明全面推行现房销售,秉持的是“新老有别”原则:
对于已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在“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或“工程进度达到设计形象进度的二分之一以上”时,可申报商品房预售许可;
文件印发后新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需施工进度达到主体封顶方可申报预售许可;而文件印发后新出让土地开发的商品房,则一律实行现房销售。
前一阵子,关于“现房销售是否要到来?”的讨论可谓热火朝天,大家都将它视为打破当下楼市僵局,推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和改革方向。
而此次信阳率先试点推行,终于让鞋子落了地,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房地产销售模式从“预售制”向“现房制”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后续全国大范围普及现房销售提供了范例。
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其他城市跟进。
信阳此次新政的出台,既是地方主动化解历史遗留风险的举措,也是响应中央关于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战略部署。
2022年河南多地曾爆发期房交付危机,信阳亦受波及。期房模式下房企高杠杆扩张、资金挪用等问题导致烂尾频发,严重损害购房者权益。新政通过现房销售切断风险链条,直接回应民生痛点。
而2025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信阳新政与中央“严控增量、去库存、防风险”的基调高度契合,成为地方落实中央精神的先行样本。
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库存去化压力大的背景下,现房销售模式的推行,将从购房者权益、房企运营逻辑、行业转型三个维度带来深远变革。
首先购房者的权益将会大有保障。现房销售彻底规避了烂尾风险,购房者所见即所得,减少虚假宣传纠纷,降低维权成本。
其次将推动行业快速洗牌。现房销售要求房企具备更强的自有资金和融资能力,倒逼行业淘汰低效企业,加速市场出清。
同时也能推动行业内更多开发商由从追求规模向追求品质转型,加速国家倡导的“好房子”走入市场。
zui后对于上下游产业链,也能降低风险。尤其是预售资金监管与现房销售结合,减少房企对预售款的依赖,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现房销售被视为根治预售制顽疾的“良药”,但其全面铺开仍需直面多重挑战:
一方面是房企生存逻辑的颠覆,资金链压力倍增:
现房销售将开发周期从2-3年拉长至4-5年,房企需承担全部建设成本,融资成本增加约30%-50%。中小房企因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周转能力弱,可能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向头部企业倾斜,而依赖预售资金的中小企业则面临生存危机。
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与土地市场的连锁反应:
现房销售地块溢价率普遍低于预售地块15%-20%,短期内可能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例如2025年杭州现房地块流拍率上升,反映房企拿地意愿受抑。
信阳等城市通过契税补贴、公积金贷款额度倾斜等配套措施缓解市场冲击,但全国推广需系统性设计,如延长土地款缴纳期限、优化房企融资支持。
当然zui zui重要的一点:
现房销售导致新房入市周期延长,可能加剧热点城市供需矛盾。并且现房价格基本会与二手房市场联动,若二手房价格持续下行——
现房溢价空间将被压缩,房企利润进一步承压,依然会深陷资金链泥潭!
总而言之,现房销售是“破局之钥”而非“救世主”。
它是中国房地产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服务”的必由之路,但其全面推广需以系统性改革为前提。
拯救中国房地产的,从来不是某一项政策,而是一套兼顾效率与公平、短期稳定与长期转型的制度体系。
现房销售是这一体系的关键齿轮,但其运转效能取决于整个机器的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