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已经跟不上了!”最近一位朋友向小编抱怨道。
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中国的相亲市场,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一点:要求男方有房子。平湖自然也不例外,买房结婚一度被认为是成全个人幸福的必经之路。
于是他努力奋斗、节衣缩食、加上掏空6个钱包…终于在去年攒足首付上了车。到如今房子也交付了,月供也还上了,他想这回总该能 “硬气” 了吧?
但万万没想到,他在相亲市场领了一圈市面才发现吗,自己竟然滑落到了鄙视链的底端!?
没错,现在的相亲界已经清晰地划分出这样一条鄙视链:
有房 无贷 有存款
v
无房 无贷 有存款
v
无房 无贷 无存款
v
有房 有贷 无存款
像他这样为了买房掏空所有积蓄,还要月月将收入大头拿来还房贷的人,在相亲市场里,简直就像一笔有长期被套风险的“不良投资”。
而要是跟对方说结婚后两人能不能一起还贷,这样压力小点?那对方不SayNo才怪!只因为
如今有贷款的房子非但不是加分项,而是间接降低生活质量的“负资产”
……
从楼市行情熄火,到房价预期转向,最后直接影响了青年的择偶观,不过短短的两三年。
什么叫有房才有家的观念根深蒂固?哪个说中国人对房子有迷之信仰?都敌不过市场经济分分钟教你做人!
02
无独有偶,小编还有一位同学,婚前父母早早准备好了全款婚房,婚后他和老婆拿着工资吃吃喝喝旅旅游,好不自在。
直到两年前,在楼市的最后一波高潮里,手头攒了点积蓄的小两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也加入抢房大军。
后来更是在行情最疯狂的时候,夫妻俩掏空了自己的储蓄,还向父母亲朋借了几十万,又是托关系,又是茶水费各种折腾,终于买下了某红盘的精装大户型。
当时夫妻俩的收入加起来才1万出头,但房子的月供加起来就快1万,从无忧无虑一下子转变为倍感压力。
以前是想吃就吃想买就买,后来变成考虑再三后才肯消费,最后变成了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
本想着这样的日子熬个两年就好了,等房子交付,一定要算上两年来的利息,再添个十万二十万的差价转手给下家。
但万万没想到,还没熬足两年,楼市就迎来了大逆转。
这位同学当时就急了,眼瞅着房价距开盘时已经跌了不少,就跟身上压了一块热石头一样,甩也不是,忍也不是:
要是低价卖了房子吧,亏十几万利息不说,本金都要损失一部分,还白挨两年紧日子,这折本的买卖,怎么想怎么窝囊。
但要是硬扛着不卖吧,每月房贷快要把他们俩压麻木了,压得失去对生活的兴趣了,每月还贷款就仿佛用血汗钱去填一个无底洞一样,让人无奈又恼火。
甚至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原本和睦的家人之间也开始出现相互埋怨的情绪,而一切皆因当初的脑子一热,贪心所致。
03
就像上面这两位,当下越来越多掏空家底买房的人开始受到“惩罚”,这是楼市神话破灭下的又一个悲剧缩影。
就像以前大家痛恨炒房客,希望房价下跌和政策打击,让那些投机取巧的人迎来资金链断裂、套牢甚至破产的结局。
如今大家也认为,当下这部分人所经历的苦和难,也是他们的咎由自取,是在他们贪婪入场时就注定承受的代价。
但,这样的评价真的对么?至少在小编看来,在中国楼市里,掏空家底买房的,也并不都是炒房客和投机者。
他们之所以掏空家底买房,并不是因为他们贪婪或盲目,恰恰是因为TA们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
因为在中国,房子不仅仅是一个住所,也是一个社会身份的象征。
没有房子,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结婚,就很难获得尊重和认可,就很难享受到公共服务和福利;
在一些大城市,没有房子,就意味着没有户口,就意味着没有学位,就意味着没有未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掏空家底买房,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
因此,当我们看到那些掏空家底买房的人被“惩罚”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高高在上地指责他们不理性或不负责任,而应该具备基本的同理心。想想如果这事儿发生在你身上,你又能避开多少呢?
04
最后说两句:
那个沸腾的,遍地是钱的楼市已经的的确确离我们远去了,不必可惜,更不必盼望它回光返照。
你更该关心的是未来:
我们能否让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住房保障和安全感?
我们能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我们能否够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社会价值观,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如果这些都能实现,那么掏空家底买房的人,等待ta的一定不是惩罚,而是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