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媒体上有个热词“新房改”
什么是新房改?简单说就是8月25日通过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的未来要实现两个重要目标:
第 ·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逐步让工薪阶层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
第二是要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
(这个新模式有人理解就是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相较于以前房企靠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房企可以把资产变现,推动房地产开发由重资产转向轻资产化。)
这也就引出了本次报告的重中之重“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
什么是商品属性?简单说就是自由流通,自由定价。
从这个角度往下一细想,这会不会是在为全国完全解开限购在做铺垫,以及为全国解开限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打预防针呢?
小编认为还真有可能。
而一旦全部放开(事实上没放开的也就北上广这些一线了),那么一线城市的房价必然会大涨。
而房价大涨的背景下,要做到居者有其屋,那就必须加大保障房的供应。
并且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涨价-调控-经济受挫-调控放开-房价报复性上涨”的恶性循环。这次必须换套路了,就是“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
让商品房的市场回归商品属性,不再严格控制它的价格和流通,后面再慢慢达成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后,逐步开展房地产税征收工作。
用卖地收入和税收来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无房者的居住需求,再用保障房来平衡商品房的高房价,降低因高房价而对城市活力带来的损伤。
到这里,有些业内人士可能反应过来了,这不就是所谓的“新加坡模式”嘛。
02
新加坡是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提出了类似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发展到现在已经建立了廉租房、廉价组屋、高端组屋、私人住宅四个级别阶梯化的住房结构。
而如今有80%的新加坡人,都住在不同层次的保障性住房。租房的价格一般是附 ·近商品房价的1/5~1/3,算是便宜了。
当然价格虽便宜,地段却在市中心(因为地小,又得保证人们上班方便),那么可想而知居住条件肯定就不怎么样,不光房龄老设施陈旧,而且拥挤。
所以住在里面的年轻人,只要他们有经济条件了,第 ·一时间都会想办法上车商品房逃离租屋…
那么,国内可以直接复制新加坡模式么?个人认为很难实现。
首先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地”,同时它的经济又能吸引大量高净值人群移民,这都是维持它商品房高房价的基础。
放眼国内,以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品和城市无房人口的基数,以及当前阶段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都不太可能真的学新加坡模式。
如果我们像新加坡那样把保障性住房建在主城区,那分分钟得把附 ·近商品房房价体系冲垮。
就像当年香港推八万五公屋计划,间接把楼市给干崩溃了,无数负资产者走上街头抵制该计划,要求保房价。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提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性,但实际却一直没有大力推行的原因:
因为除了监管问题,保障性住房天生就是商品房的对立面,而我们走的土地财政路线,背后的支柱恰恰就是商品房价格够稳定。
另外一个我们学不了新加坡模式的原因,我想是国人的固有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房子背负的东西太多了,有时它是结婚成家路上的绊脚石,有时又是子女获得优质教育的敲门砖…
只有在这些问题上,租保障房和买商品房平权,那国人的观念才能改过来。
但问题是,这可能么?
03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几个重点。
1、首先是它的保障对象,这次重点提到是对住房有困难,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在城市需要引进的人才等群体。并不是无论谁都可以申请。
2、第二是各地需按照保基本原则,合理确定城镇户籍家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引进人才等不同群体的保障面积标准。这一点进一步明确了保障房的基本针对群体。
3、第三是以家庭为单位,保障对象只能购买一套。如果是已经享受过房改等政策性住房的家庭,申请保障房需按规定腾退原政策性住房。
4、第四是保障房将采取市场化运作,按保本微利原则,公平公正配售。考虑到拆迁成本,建安成本这些,这是否也就意味着保障房的***终定价并不会远低于市场价。
5、***后一点,保障房必须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禁止以任何形式违法违规将保障房变更为商品房流入市场。购买的保障房不得长期闲置,如确需转让,由各地政府按规定予以回购。
此外,文件中还提到诸如要做好风险评估,凡是因建设保障性住房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一律不得实施;
支持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先行探索;
以及充分利用依法收回的已批未建土地,对商品住宅库存大的城市,可按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适当改建存量房用做保障房…
04
***后聊聊,新房改会对楼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目前我们的楼市总体供过于求,多数城市叠加市场下行,都存在较大的库存压力,并间接导致了购买力观望情绪严重,入市缓慢。
如果大量新建保障房,短期内将对商品房,尤其是刚需市场进一步形成分流,一方面将导致在建新房的去化难度愈加大,一方面又将导致客户手中现有的中小户型置换难,这些都会对楼市产生不小的影响。
而长期来看,商品房将回归商品属性,专注于满足改善性的居住需求,房企的产品逻辑将彻底改变,房地产上下游的经营逻辑也将随之改变。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也都该好好审视一番手里的资产,问问自己:
在新房改时代,我的房子还值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