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几何时「学区房」堪称是中国楼市最硬的硬通货之一。
在教育资源不均衡且与不动产深度绑定的年代,它的稀缺和有用,成为房产升值与交易中最重要的砝码。
“学区房可能不会一直涨,但永远不会跌”
“如果楼市跌,那学区房肯定是最后跌的”
……
但,2021年以来“双减政策”、“人口负增长”让学区房不光遭遇了突然的黑天鹅,也迎来了长期的灰犀牛。
仿佛一下子,头顶的光环暗淡了不少。
当然,这些跟另一个大趋势比起来,那只能算是开胃菜。因为它的到来,学区房很可能彻底走向黄昏——
那就是教育公平。
02
为什么教育公平那么重要?
因为这关乎国运。
上个世纪,我们的年轻人在教育层面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个人想要改变命运只能通过刻苦学习和层层选拔。
那些有真材实料的人才,日后都成了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成为国家实力腾飞、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而到了21世纪,教育和房产挂钩后,学区房带来的平台优势不断凌驾于个人努力与选拔机制之上。
长此下去,整个社会的人才输送将不断被注水,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导致综合国力下降。
所以教育的公平,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一旦有事物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教育公平,那国家必定会出手干预。
03
其实让学区房“凉”下去,让教育公平“热”起来的行动,早就在大城市率先开展起来——
北京 ,在部分城区的招生中,采取多校划片入学方式。这样做可以打破单一划片模式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固化和稀缺性,增加家长和孩子的选择空间和机会。
上海 ,陆续出台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优化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关键信息。这样做可以打破优质教师资源的集中和分布不均的现状,提高各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成都 ,实施一校多址、一址多校、多校联合等模式,打破传统单一划片模式。这样做可以将部分优质初中招生名额分配给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地区,促进教育水平均衡发展。
无论是多校划片、分配名额、教师轮岗等措施,都在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垄断,实现合理配置之外——
让“买房”不再与“必定得到理想的教育资源”画等号。
这里有人可能会持反对意见。因为有一个事实是“就近入学”这四个字是写入我国的《义务教育法》的。
再怎么多点划片,总还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也不会背离“就近”这个原则,既然是这样,那这一定范围不就是“学区”?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本末倒置的:
这些政策的核心目的“并不在于消灭学区,消灭学区房”
因为并非是学区房导致了教育不公平,而是教育不公平导致了“学区房”。
换句话说,从根源上保证教育资源均衡,促进教育公平,学区房自然会消失。
04
所以一旦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大面积铺开(事实上已经开始了),教育资源均衡成为一种客观现实。
那么市场为学区房高溢价买单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伴随着学区房的降温,房价也会迅速回归到合理区间。
在此过程中,就会诞生最痛苦的三个群体:
第一类:当然是掏空家底、背上巨额贷款买学区房的家庭。
从百分百能进名校就读,变成了不一定能进,其中的心理落差就够大了。偏偏这样一来,学区房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别说跟以前脱手学区房往往还能赚一笔的情况相比,只怕将来房价不打骨折都无人接盘。
第二类:则是孩子学习一般的精英家庭。过去通过高价购买学区房让孩子“破格入校”的机会和优势逐渐消失后,这些家长估计就要开始焦虑了。
第三类:是那些把炒老破小学区房当作生意的房东。一旦学区房的作用大打折扣,投资客的快速离场将会引发惨烈的价格踩踏,跑得慢的人大概率要哭晕在过道中。
05
任何一项深刻的变革,都会对现有的利益阶层造成冲击,矛盾激烈的甚至会引发社会性事件。
但就像2021年的“双减”一样,倘若不是卷过头了,又怎么会不惜砸了上千万人的饭碗也要及时矫正。
这么来看,教育公平是势在必行,绝对不会以“部分人”的意志为转移——
就只能说到这里了。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真心希望我们的未来
“教育的归教育,房子的归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