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楼市还没有狂飙,有些人已经坐不住了。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房地产破冰回暖,销量看涨。有些房东的心就又开始痒痒了,马上打起了“抱团涨价”的主意。
他们不惜以邻里关系为要挟,誓要消灭小区“低挂牌价”房源。更有甚者,竟然制定了「三年房价上涨计划」,公然叫板房住不炒。
事情发生在西安某楼盘,按照业主群聊天记录里的说法:
1、该小区将自发成立“村委会”,每一位业主想要卖房,挂牌价都需要村委会审核通过才行;
2、业主挂牌价低于村委会指导价,将驳回成交申请,并设定一个月冷静期;
3、对于多次谈话还执意要低价成交者,将列入不友好家庭。(然后遭到谴责、排挤?)
4、小区预计于今年7月将低成交价保持2.5万/㎡,2026年7月达到4万元/㎡,为此特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参考价2.1万/㎡,也就是三年后翻倍)
这真的让人啼笑皆非,忍不住想吐槽——
第1点,觉悟咋就这么低?
即使现在的风向正从救市转向推市,但也绝不是发信号“让你涨价”,尤其还是短期内人为的哄抬价格。
02
业主抱团本来是好事,无论是在前期维权还是后期小区治理上,抱团都有利于问题解决;而涨价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是房子是业主自己的,挂多少是个人的权利。
但是当二者合起来成了业主“抱团涨价”,咋就这么令人生厌?
原因就在于这种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虚抬价格”来达到“割韭菜”的目的,是套现者对接盘者个人“未来现金流”极大的侵占。
整个过程除了使一批不劳而获的投机者蚕食掉社会财富,几乎不会产生什么正面效益,更别提拉动产业和经济发展;长此以往还将助长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投机倒把的风气。
而且这种现象不光发生在普通小区,就连豪宅也不例外。
之前网上就诞生过一句业主名言“古有第一风投吕不韦扶持嬴政统天下,现有大溪谷筹款建地铁。”
说的就是业主们讨论 :众筹20亿建地铁
除了真实的出行需求,筹建地铁更大的原因是为了抱团涨价。而此后的“效仿者”也不在少数,如南京某小区,经业主和开发商多轮沟通后,自费升级了干挂铝板外立面,为的就是让房屋升值。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种现象的背后,或许是业主们心里也明白:
房地产早已经过了野蛮生长阶段,未来不是什么房子都会涨的,所以才要“抱团取暖”做个护盘侠——
毕竟,谁又愿意承认自己当初的眼光错了,谁又能承受资产缩水的痛苦呢?
03
“楼市疫情三年,涨回来只用了一周”
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句话是炒作、制造焦虑的成分居多。房价上涨绝不是靠从业者嘴巴打打气就能涨的,必须要有实打实的成交暴增作为底气。
根据中指研究院公布的楼市整体数据来看:
近期成交量环比上涨很大,但是环比对比的是春节,同比还是下降的。并且这一波小爆发的购买背景也相当特殊:
一是疫情抑制许久的刚性需求(婚房、学区房)集中爆发;
二是前几年顶着高利率进场的买家趁回暖出货,或置换利率;
要么是不得不买,要么是不得不卖,就是没什么因为看好接下去的楼市而进场抄底的买家。
这与政策上已经“应出尽出”的调控力度相对比,实在不算一个良好的局面,也谈不上明朗的未来。
所以现在喊着“抱团涨价”的业主,只能说他们还沉浸在前几轮的狂欢中不肯醒来,属实是一厢情愿罢了,也没有什么前途。
04
最后说几句:
首先对于房东,都2023年了,大家一定要摒弃“抱团涨价”的陋习了。
这种人为干预市场的小伎俩,从长远利益来看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本来有些成交活跃的小区房价慢慢涨,能够涨很长时间,涨得更高。
可一部分人非要“拔苗助长”,落下个房价虚高割韭菜的名声,把大好形势掐死在半山腰,好几年都缓不过来。
对于购房者,接下去真的要睁大眼睛,谨慎下手。不要被一两句话就煽动,被假象蒙蔽双眼,进而恐慌性购房。
前方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高位接盘,长期站岗。
当然以上情况只是在未来几个月楼市继续向好,甚至大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
事实上笔者更想知道的是——
在老百姓经过了疫情的深度影响,经过了上一轮楼市寒冬之后的2023年
究竟还有多少人愿意为“炒房”买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