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许多城市陆续曝出物业费打折的新闻,许多媒体也开始对“物业降价潮”发表态度。
超市货架上的临期商品尚能五折清仓,居民楼里年复一年的物业费却始终坚挺。这合理吗?
笔者作为一名地产从业人员,见证了短短几年,平湖普通住宅,物业费从每平方1元时代迈入4元时代。
每一次新小区交付,几乎必然伴随着物业费上新的台阶。要说这个收费标准是否过高了,房企和物业似乎总能说出一些新的概念来解释合理性……
但在平湖,物业费短短数年翻几番,物业服务是是否跟着翻几番,笔者对此是打问号的。
甚至作为一名业主,笔者对部分小区物业能提供的服务实在不敢苟同……
粉丝群里,也会看到一些小区业主苦物业服务久矣,我用deepseek总结了一下这些痛点:收物业费喉咙响,服务却装聋作哑。电梯罢工无人管,广告进账成谜团。业委会门槛高如山,维权路漫漫泪空弹。钞票打水心滴血,何时服务换新天?
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超六成小区没有业委会,业主维权时常陷入"举着房产证投诉无门"的窘境。
有过相关经验的朋友大概都清楚个中滋味,想要成立业委会,难度堪比创业。
就以平湖这几年平湖某几个小区惨痛经历来分析:
从发起倡议到备案成功,前前后后需盖N个公章,还要收集三分之二业主签名。能否铁板一块不说,碰上入住率低的小区,找人就是极大的成本,签名就要耗费一年半载。
即便业委会披荆斩棘成立了,却还要被怀疑"监守自盗",陷入自证陷阱,
另一边业委会一成立,物业公司糖衣炮弹的公关就纷至沓来,并不是所有牵头人都能经受住软肋的挑战的。
到时候业委会堡垒被内部攻破,好家伙想不到浓眉大眼的牵头人你也叛变了!业主群又吵翻天了……
所以,无论是监督也好,自治也罢,业委会跟物业公司PK,达成HE的少之又少。
多数人畏难,极少数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经济角度都更愿意搭便车,不愿意当出头鸟,充满极大外部性,与其这样还是算了吧!
这也让多数小区被迫延续开发商指定的物业公司。
以前业主跟物业商量空置物业费打折,往往回复是非常强硬的“没这先例!”
那为什么最近这股风潮起来了呢?
转机出现在供求关系的逆转。房企新开工面积五年连跌,让依附地产开发的物业公司失去"靠山"。
甭说开拓新小区,现在守住基本盘都不容易。犹如经济下行,企业要优化员工。消费降级,业主也要动优化物业的念头。
某些城市物业为保住服务合同,就开始主动下调收费标准,附带免费代收快递和独居老人关怀等原本不提供的服务。
本质上这就是为取悦业主,增加业主对自己物业服务的“复购”( 不然就滚犊子了)。
就如同这年头职工都花精力研究《劳动法》,业主跟物业battle,其实也可以依据依仗《民法典》第284条。
钱难赚,想节流,物业费上能省一点是一点!
物业费收不齐,并不能都怪业主,物业也该自我检讨,很多物业公司甚至角色倒反天罡,把自己当成了小区的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
什么拦住业主车辆,巧立各种名目收费、占用业主公共资源的事件屡有发生(不举例了,平湖业主很多都感同身受)。
还真把自己当成了《狂飙》中的“唐小龙”、“唐小虎”了?那业主不买账也是情有可原了。
来看看全国优等师范生是咋么做的?
上海某社区将停车费、广告收入纳入物业考核体系,物业经理每月需向业主代表述职。
广西物业公司的"零基础费"模式更具颠覆性。通过社区团购抽佣、家电清洗服务,他们在不收物业费的情况下实现盈利。
别人可以为啥我们不行,是不是该反思下:物业服务究竟是权力寻租的堡垒,还是可以市场化的生活配套?
幸运的是,笔者也在过去一年。陆续听到部分小区,针对未装修未入住业主,可与物业协商缴纳物业费的真实案例。
与其让收不到的物业费几年下来成为坏账,不如大家各退一步,物业能回笼资金,业主能减少每年房子的持有成本。
一切都是经济账,一切解法都应该是顺势而为,业主与物业不一定非得是水火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