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稳住楼市”写入总体要求,标志着政策重心从“防范风险”转向“止跌回稳”,释放出强烈的托市信号。
具体来看,政策工具箱的发力方向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需求端降成本,释放购买力。多地延续2024年以来的降首付、降利率政策,例如成都首付比例降至1.5成,房贷利率降至3.0%,并存在进一步下调空间。浙江、广东等14个省市明确提出“释放刚需和改善性需求”,通过税收减免、购房补贴(如新市民专项支持)降低购房门槛。此外,限购政策在部分城市出现松动迹象,进一步激活潜在需求。
供给端保交付,重塑行业信用。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白名单”机制已支持14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有效缓解了烂尾楼引发的市场恐慌。同时,专项债被允许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北京、上海等城市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更新,通过盘活存量土地优化供给结构。
品质升级,推动“好房子”建设。北京试点《“好房子”规划管理技术要点》,鼓励房企提升户型设计、社区配套等产品力,从“低价跑量”转向“品质竞争”。这种转向既契合购房者需求升级的趋势,也为市场注入差异化活力。
从实际数据看,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市场表现传递出积极信号,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线城市领跑,成交量创阶段性新高。北京、上海等四大一线城市2024年12月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幅超60%,深圳罗湖等区域中介反映“笋盘”去化速度加快。春节期间,北京、深圳部分楼盘日均到访量激增300%,甚至需预约看房,显示需求端活跃度提升。
房企促销与价格策略分化。尽管TOP100房企1月销售额同比下降16.5%,但降幅较2024年收窄,头部房企如保利、中海仍保持百亿级销售规模。市场呈现“以价换量”与“品质溢价”并存的局面:成都等地新房价格上涨10%-20%,而深圳、南京则通过特惠房源、限时折扣吸引购房者。
购房者预期改善,但信心仍待巩固。深圳调研显示,50%市民认为2025年楼市将止跌回稳,但收入增长乏力与房价不确定性仍是主要顾虑。购房者关注点从“低价”转向“性价比”,***、核心地段次新房成为热门标的,而配套薄弱的远郊项目仍面临滞销压力。
03
尽管政策与市场共振为“金三银四”提供了基础,但以下风险可能限制行情高度:
经济环境与收入预期的双重压力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完成,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直接影响购房支付能力。中指研究院指出,阻碍购房的核心因素仍是“对未来收入增长缺乏信心”。
库存压力与房企资金链隐忧
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任务依然艰巨,而房企融资环境虽边际改善,但中小房企资金链脆弱性未根本解决。若销售回款不及预期,可能引发新一轮降价潮。
政策落地效果的区域差异
一线城市受益于人口流入和资源集中,政策传导效率较高;但部分三四线城市因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可能出现“政策热、市场冷”的分化。
综合各方因素,2025年“金三银四”大概率呈现“温和回暖、结构分化”的特征:
成交量有望回升,价格以稳为主。政策刺激下,积压需求可能在3-4月集中释放,带动成交量环比增长。但房价整体仍将保持稳定,仅核心地段优质项目存在小幅上涨空间。
二手房市场或成主力战场。新房供应减少(如成都天府新区去化周期从24个月缩至6个月)及价格上调,将倒逼预算有限的购房者转向二手房市场,尤其是总价适中的“次新笋盘”。
政策加码空间仍存若市场回暖不及预期,不排除进一步放松限购、增加购房补贴或推出“以旧换新”等创新政策,特别是在库存高企的三四线城市。
***后说两句:
2025年的“金三银四”与其说是传统行情的简单回归,不如视为政策与市场博弈下的阶段性修复。
对购房者而言,需警惕非理性追涨,优先选择抗跌性强、配套成熟的资产;对房企而言,唯有加速产品升级、优化财务结构,方能在行业深度调整中立足。
长远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仍需依赖经济基本面的根本改善与长效机制的建立,而当下,谨慎乐观或是应对变局的***佳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