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房产网 > 资讯中心> 百家说楼

房屋空置率越来越高,某些房东的骚操作来了

来源:平湖房产网(www.ph-fc.com)  2025-03-19 16:12:43

01

当楼市告别狂飙突进的黄金时代,一些荒诞却又现实的“怪象”开始浮出水面——
福建某新区空置的商品房被租户摆满骨灰盒…
江苏某小区业主将闲置住宅改为佛堂供人祭拜…

图片


这些案例看似匪夷所思,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楼市下行期的复杂生态:
一边是购房者持币观望、房企资金链紧绷的寒意,另一边则是一部分人试图在冰冷市场中“另辟蹊径”的生存智慧。
楼市高歌猛进时,城市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发商们坚信“建了总会有人买”。然而,随着市场转冷,这些曾寄托着城市扩张野心的楼盘,逐渐沦为“鬼城”。

图片

以福建某新区为例,项目开盘时曾打出“未来城市副中心”的旗号,如今却因人口流入不足、配套滞后,空置率超过40%。业主们发现,与其让房子在降价潮中贬值,不如以每月数百元的低价出租给殡葬中介。
中介再将房屋分隔成格子间,每个骨灰盒占据一隅,形成独特的“骨灰公寓”。这种“变废为宝”的操作,既缓解了业主的房贷压力,也迎合了部分家庭对低成本殡葬空间的需求。
类似的逻辑在江苏某小区上演。一位业主将三居室改造成佛堂,供奉数十尊佛像,吸引周边居民前来祈福。
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改造背后,实则是业主对房产投资回报的绝望——
该小区房价三年内下跌25%,租金回报率不足2%,而改作佛堂后,香火钱与法事收入反而成为稳定现金流。
02

这些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楼市下行期多重矛盾交织的产物。

第一重链:供需错配下的“冰火两重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8月70城新房价格环比普降,一线城市二手房同比跌幅达9.4%。房价下跌并未刺激成交量回升,反而加剧观望情绪。
与此同时,楼市库存结构严重失衡:一线城市核心区供不应求,而三四线城市及新区却积压大量“无效库存”。
以合肥为例,其市区住宅去化周期仅6个月,而韶关、洛阳等城市库存消化需50个月以上。这种分化使得边缘区域的空置房屋成为“烫手山芋”,业主被迫寻求非居住用途的变现途径。

图片

第二重链:经济压力与资产焦虑的夹击
楼市下行与经济增速放缓形成共振。2024年上半年,多地法拍房数量激增,断供潮从三四线城市向二线蔓延。一位将房屋改为佛堂的业主坦言:“月供占家庭收入60%,改佛堂至少能覆盖月供,总比断供后房子被拍卖强。
”这种“自救”背后,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与存量房贷压力的双重挤压。而开发商同样陷入困局:2023年百城住宅狭义库存同比下降6.2%,但去化周期反增至22.4个月,房企不得不放缓开工,进一步加剧市场冷热不均。
第三重链:政策调控与民间智慧的博弈
“房住不炒”基调下,限购、限贷政策抑制了投资需求,保障房建设分流刚需市场。但政策刚性也催生了灰色空间:骨灰房规避了住宅用途限制,佛堂改造则利用民宅从事宗教活动的监管盲区。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暴露出政策工具与市场实际需求的错位——
当房屋既无法通过销售变现,又难以通过租赁覆盖成本时,民间自发的“功能再造”便成为无奈之选。

03

商品房变骨灰房与佛堂的荒诞性,本质是楼市从金融属性向实用属性回归的阵痛。这种转型期阵痛给予我们三重启示:
其一,房地产市场的“去神圣化”。当房屋不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品,其使用价值的多元性被重新挖掘。骨灰房与佛堂的兴起,提示市场需要更灵活的产权制度设计,例如允许住宅在一定条件下变更用途,释放存量房资源潜力。

图片

其二,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大量空置楼盘暴露了“摊大饼”式城市化的后遗症。未来城市规划需更注重产城融合与人口流动预判,避免盲目造城导致的资源错配。
其三,社会心理的疏导与制度托底。业主的“另类求生”背后,是对资产缩水的集体焦虑。政府需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同时探索房贷延期、利率调整等柔性政策,防止系统性风险向民生领域蔓延。
骨灰房与佛堂的新闻或许猎奇,但它们撕开了楼市下行期最真实的伤口——当房子不再承载财富神话,普通人如何在冰冷市场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答案或许不在于批判“怪象”,而在于构建更具韧性的市场生态:让房屋回归居住本质,让政策更具温度,让城市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唯有如此,楼市才能真正走出“冰火交织”的怪圈,迎来健康发展的新周期。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由相关主体或人员提供,本网刊登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真实性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本资料涉及图片、音频素材均来自于网络,仅供文章渲染所用,不作为其他任何用途,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司删除。
关注房产微信
关注视频号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