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朋友圈,看到了这么一条内容:
很显然,这是中介的二手房房源广告。且要素很齐全,楼盘名称、面积、产品类型,甚至卖点也有,价格更是具有吸引力。
刷到这条内容的,没兴趣的会直接划走;有兴趣的,就会开始盘算,叠墅单价才1万8,还有个大花园,真的不错,要不我联系联系看看房……
看上去顺理成章的过程,但我想告诉你——这是一条虚假宣传内容。
房源是真实存在的,面积价格也都不是钓鱼,甚至为啥巨亏转让的原因我也清楚。但这则宣传文案中,唯一不真实的是——这叠墅的南向大花园不是你私人拥有的,压根没有产权!
虽然发这条广告的人可以拥有最终解释权,但这样的文字内容的确会给人造成误解。以大多数人对信息真伪判断力的不足,一则虚假宣传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
果不其然,再往下翻,朋友圈很多中介都开始转发这则内容,这套房子“火速出圈”啦!
但虚假宣传带来的后遗症却是无穷无尽的。
有人可能因为错误的理解买到了货不对板的房子;
不参与虚假宣传的中介可能会被误解能量不够房源不足,继而影响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度;
整个行业来说劣币驱逐良币再度体现——规规矩矩做事无人问,一惊一乍虚假宣传反而能抓人眼球。
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二手房交易市场反复上演。虚假宣传已成行业顽疾,它不仅消耗着购房者的信任,更在透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肌理。
前阵子轰动嘉兴楼市的“三十三万返佣事件”,本质上也是虚假宣传。中介披着假的身份,作出假的承诺,最后签了一纸无法兑现的协议。把购房者骗得团团转。
网上有一则统计,2022年全国二手房交易纠纷中,63%涉及虚假宣传,较五年前增长22个百分点。这背后是市场供需关系的扭曲:在存量房时代,中介机构为争夺有限客源,将"信息不对称"异化为营销工具。
更吊诡的是互联网平台的算法逻辑。平台流量优先推荐"关键词完整""图片精美"的房源,倒逼经纪人虚构信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房源宣传几乎屡见不鲜。
笔者在年前写过一篇《明明让人上火,为什么二手房假房源依旧猖獗?》(传送门)的内容,言辞恳切,却刷新了笔者全年阅读量新低。可见推心置腹教大家擦亮眼睛,规范行业动作,普及反诈意识,更多的是我的一厢情愿,购房者没兴趣,从业者不乐意。
相反,这年头能收获流量和吸引的,是那种怼脸拍视频一味唱衰楼市的人,是让你狠狠刀房东,甚至拍给你看刀房东过程的人,是让你管住手别买房,要买就买他推荐房的中介。这种中介提供了巨大情绪价值,评论区下面往往一片溢美之词——“您真是良心中介啊,买房就找你”。
殊不知,这简直就是行业悲哀。
地产大V刘德科就曾倡导建立"吹哨人制度",参照食品安全领域的奖励机制,对举报虚假宣传的从业者给予保护与激励。成都某中介人员因曝光"茶水费"黑幕获得10万元奖励后,所在机构虚假宣传投诉量月环比下降67%。
这种"以行业自律破解监管困局"的路径,正在引发蝴蝶效应,可见真的要监管,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笔者是从一手房开启的地产从业之旅,所以对于宣传会有自律的条件反射。今天举的例子如果对一些中介朋友有所冒犯,也请见谅。
二手房市场需要的不仅是技术修补,更是一场从"营销驱动"向"信用驱动"的价值革命。毕竟,房地产的本质绝不仅仅是信息差生意,而是亿万家庭托付身家的信任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