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跌至610.6万对,创下45年新低!仅为十年前(2013年1346.9万对)的一半。
与这一数据相呼应的,是婚房市场的急速萎缩——
过去被视为刚需的婚房,如今正逐渐失去支撑楼市的动力。
这一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婚房态度的根本转变:
从“必选项”到“可选项”,从“为房结婚”到“因房不婚”。
这种共识,正在瓦解传统楼市的供需逻辑,重塑未来楼市的价值核心。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高房价与低欲望的“双向绞杀”——
首先是当代婚姻的经济压力:堪称天价的结婚成本
“彩礼20万,婚房首付100万,婚礼30万”——这场被戏称为“150万起步”的婚姻马拉松,正将年轻人推向“婚OR不婚”的临界点。
其中的高昂房价就是最直接的拦路虎:一套刚需房的首付,往往需要两代人积蓄;而房贷则让年轻人未来30年沦为“房奴”,直接挤压育儿、赡养老人等开支。
其次是观念变迁:从家庭本位到个体觉醒
次世代来临,年轻人价值观越发多元的同时,也开始质疑传统婚姻的必要性。
“结婚生子”不再是人生标配,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实现”“体验人生”等新追求。此外,女性经济独立、职场压力、育儿成本高企等因素,进一步削弱婚姻吸引力。
很多适婚女性都坦言:“与其将就婚姻降低生活质量,不如单身活得自在。”
最后是宽容的代际传递:原本的催婚族现在都不催了
上一代人因社会压力被迫早婚,如今却开始理解子女的选择。在社会压力如此之大的当下,部分父母甚至主动劝子女”睁大眼睛““别将就”。
这种社会对婚姻态度的集体松绑。这种代际之间的宽容,加速了不婚趋势的蔓延。
当”不婚潮“席卷而来的时候,给楼市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体上会加速楼市“三大支柱”的断裂与重构
1. 婚房需求腰斩,刚需逻辑失效
婚房曾是楼市最稳定的需求来源,但如今,610万对新人对应的婚房需求,仅相当于2013年的45%。
尤其在小城市,女方要求“县城有房”已成为结婚硬门槛,但房价与收入倒挂让这一需求难以兑现。
供需失衡下,中小城市房产库存压力加剧,房价进入长期阴跌通道。
2. 学区房溢价崩塌,教育投资属性弱化
新生儿减少直接冲击学区房市场。2024年出生人口仅954万,较2023年减少54万,导致幼儿园数量一年内减少1.48万所。
未来5年,这一趋势将蔓延至小学,郊区学区房价格已跌回2017年水平。而教育均衡化政策(如多校划片)也进一步削弱学区房稀缺性,多种因素驱动下,学区房的投资价值将会迎来彻底的重估。
3. 板块分化加剧,楼市进入“冰火两重天”
优质板块凭借产业优势和人口流入,楼市或逐步企稳;但多数乡镇、远郊因人口流出、住房过剩,房价可能跌破十年最低点。
以经济和就业为主的经开区、新区仍能吸引新市民购房;而发展资源枯竭、城市面貌又老旧的老市中心城中村,将更加面临“有价无市”的困境。
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楼市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应对呢?
首先是需求转型:从“婚育驱动”到“生活品质驱动”
年轻人购房动机正在变化:单身公寓、养老社区、旅居地产等新需求有可能是突破口。开发商也应该逐渐从“家庭式户型”转向个性化设计,例如小户型loft、共享社区等,满足独居青年和丁克家庭的需求。
其次是政策调整:户籍改革与新市民红利
国家正推动2-3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这部分“半城市化”群体将成为楼市新刚需。此外,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等政策,或缓解年轻人住房焦虑,间接释放部分婚育意愿。
最后是价值重估:让房产回归“居住属性”
随着投资属性弱化,房产将逐步剥离金融泡沫,回归居住本质。未来,核心城市房产可能因稀缺性保值,但普通住宅的升值空间将大幅收窄。人们买房将回归到居住价值这一核心上来。
最后说两句:
婚姻与楼市的深度捆绑,曾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如今,年轻人用“不婚”对抗高房价,用“躺平”回应阶层固化,这场无声的反抗,既是对经济压力的应激反应,也是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定义。
楼市的未来,或许不再需要“丈母娘经济学”,而是需要真正尊重人的需求——
无论是选择婚姻还是单身,都能找到安身之所。用一句老话来说:
“房子应该是生活的容器,而不是人生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