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房屋养老金”的内容火了。
缘起是8月23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领导在会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开展试点。
消息一出,坊间议论纷纷,
有人纳闷活人养老问题还一大堆,咋给房子先上了养老措施,拟人化呀?
有人觉得当初已经交过一笔维修基金,怎么平白无故又多一笔负担,又要加重负担了?
更有甚者,觉得这就是房地产税的变相落地,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官方似乎也是意识到了民间各种解读有所跑偏,第一时间做出辟谣,算是打消了一些人的顾虑。
事实上,“房屋养老金”的提法和内容,并不新鲜,2023年就曾反复出现,去年6月份,笔者就曾出过一期视频讲过这个内容。
一年之后,旧调重弹,有人觉得是投石问路,但这也未免小瞧了高层的决心。
事实上,一项举措既然是明确要搞的,那进一步推进落地的动作就是早晚的事儿。
至少目前笔者看下所有关于这个话题的资料,可以归纳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房屋养老金:不仅仅是资金的保障
房屋养老金制度的核心,在于为房屋的体检、维修、保险提供资金保障。它意味着,我们的房屋将拥有更加系统、全面的安全保障,从体检到维修,再到保险,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稳健。
二、公共账户: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试点中,公共账户的建立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城市老建筑的关怀,更彰显了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责任与担当,公共账户将成为房屋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支撑。
三、业主请安心:不增加负担的承诺
这就是大家最关心的点,业主无需再为房屋的维护与更新额外出资。个人账户部分依然是用的运转了二十年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制度,无需额外缴存,不存在重复收费。房屋养老金制度的实施,是对业主权益的一次有力保障。
记得笔者刚入行时候,时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就说过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而住宅电梯一般报废年限是15年。
所以岁月这把杀猪刀对人对房子都是公平的,人会随着衰老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看病吃药,房子也会随着房龄递增逐渐老化,当然也需要不定期的维修保养。
只不过,“养老金”二字太容易调动大家敏感的神经,会给人一种未来要交钱给房子养老的感觉。
不过在这次的网友讨论中,有个观点值得大家思考:
说Z世代(一般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互联网世代”)本身对买房的兴趣就不高,房屋养老金制度的出现和误解,会不会加剧他们对持有房子的恐惧?以至于他们这一代对买房愈发不感冒?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