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不总是着眼于浩大的工程或是宏伟的规划。
有时候,见微方能知著。
几处细节的提升、多维空间的重构......往往就能够让人如沐春风。
于平湖这座城市而言,近些年我们见多了也听多了各种大型工程/项目的落地、生根。
在城市快速生长过程中,除了数字上的惊人成绩之外,整体品质的提升更是尤为重要。
2023年8月28日,平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平湖市中心城区完整街道品质提升专项规划》。
旨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平湖,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破除道路与公园的边界,重塑街道空间,提升街道品质,以完整街道为抓手推动公园城市建设。
让人在园中行的场景触手可及,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02
本次规划范围为平湖市中心城区(曹桥街道、钟埭街道、当湖街道、林埭镇)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98.8 平方公里。
提升规划年限为 2022-2035 年,衔接平湖市国土空间规划年限2021-2035。
规划从街道评价-目标愿景-街道分类引导-街道目标引导-典型街道设计-建立项目库为整体技术路线展开。
形成“1455”的总体思路,即“一个核心目标、四大理念转变、五个发展要求和五类街道场景”。
聚焦建设安全、魅力、活力、绿色、智慧的以人为本的公园城市街道,让街道成为承载市民出行的重要公共空间,承载公园城市美丽宜居生活场景的空间载体。
综合考虑平湖市地域特色、街道活动、自然景观、用地情况等因素,将平湖中心城区街道分为生活服务型、商业商务型、景观人文型、交通通过型和乡村风貌型街道 5 个类型。
生活服务型:沿线以服务本地居民与工作者的小规模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商业类型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为主的街道。
商业商务型:沿线以办公、商业功能为主的街道,往往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域,具有一定服务能级或也业态特色的街道。
景观人文型:以景观为主,分布于城市重要地段、滨水区域、历史风貌区等区域的街道,包括林荫大道、景观街道、滨水街道、历史风貌街道。
交通通过型:沿线以非积极界面为主,主要服务各类通行性交通与静态交通为主,非交通性活动较少的街道。
乡村风貌型:沿线以自然生态环境、郊野等乡村自然风光为主的街道,街道界面往往为开放性功能,不形成硬性界面。
对每种街道类型基本概念、主要活动、街道需求及设计要点进行具体内容引导,同时对断面形式进行设计,选取代表性街道进行街道场景优化设计。
03
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了“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特色凸显的魅力街道”、“多元复合的活力街道”、“低碳健康的绿色街道”、“集约高效的智慧街道”五大街道目标。
在不同街道目标下涉及不同相关空间要素,形成针对平湖市中心城区完整街道全要素设计工具库,对每种空间要素做法进行明确的指引。
基于现状条件、改造效果以及使用需求的考虑,选取解放路与梅园路两条风格特征迥异的道路作为街道改造的典型,提出改造策略,并运用街道品质评价方法检验改造成果,以实际改造效果验证提升策略与改造方法真实有效。
新建道路项目则应对照相应街道类型,在街道要素的引导要求下具体设计。

非机动车道;
绿化与小品;
机动车停车;
外摆桌椅;
口袋公园;
一体化慢行空间;

底层通透;
转角广场;
非机动车道;
景观型休憩设置;
建筑前区设置外摆座椅或临时性艺术活动;
取消原围挡式绿化,改为开放式的一体化通行空间;
原步行道改为绿化空间,取消建筑前区停车,创造更开阔的一体化通行空间;

文化标识;
招牌整治;
立面提升;
文化小品;
历史街区入口;
文化元素栏杆;
艺术化街道家具;

非机动车道;
过街安全岛;
分隔带;
公交车站;
绿化通透多样;
景观型城市家具;
增加自行车停车设施带;
慢行空间与滨水绿道充分衔接;

机非隔离带;
智慧灯杆;
过街安全岛;
多箱合一;
多杆合一;
可进入绿地;
红色骑行道;
智能步行诱导设施;

标示牌;
减速带;
趣味地标;
郊野漫步道;
临时停车空间;
非机动车停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