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政策调整正在多地悄然酝酿——将缴纳住房公积金明确纳入劳动合同示范文本。
这看似只是合同条款的细微改动,背后却折射出当前楼市困局下,政策端“救市”的急切与无奈。
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我国已实施二十余年,但覆盖范围始终存在缺口。
根据住建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21年年度报告》,全国实际缴纳公积金人数约1.6亿人,相较于我国近9亿的劳动人口,覆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特别是中小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常常游离在公积金保障体系之外。
此次多地拟将公积金缴纳明确写入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意味着这一义务将从“应尽”变为“明示”,从“模糊地带”走向“刚性规定”。
这不仅提升了公积金制度的法律保障层级,更释放出扩大政策覆盖面的强烈信号。
将公积金”扩容“救市逻辑,体现在三个层面:
短期看,可迅速释放购买力。公积金覆盖面的扩大,意味着更多职工能够享受低利率的公积金贷款。按照目前政策,单人公积金贷款额度通常在30-80万元之间,双职工家庭则可获得更高额度,这足以在许多城市形成有效的购房支持。
中期看,可稳定市场预期。公积金制度的强化,表明政府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的决心不会改变,这种政策信号的释放,对于扭转市场悲观预期具有重要作用。当更多劳动者被纳入公积金体系,他们对于未来的住房消费会有更稳定的预期和规划。
长期看,可构建长效机制。公积金不仅是购房支持工具,也是租赁住房、城市更新等方面的重要资金渠道。扩大公积金资金池,有助于为住房市场健康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实现从“救市”到“建市”的转变。
当然这一政策从纸面走向现实,也是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企业负担问题。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小微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公积金缴纳无疑会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可能导致企业抵触情绪加剧。如何平衡劳动者权益保障与企业生存压力,成为政策落地的一大难题。
其次是覆盖群体转化问题。将公积金纳入劳动合同,并不等同于实际缴纳。从文本到实践,仍有大量就业人员可能因为收入水平低、工作流动性大等原因,难以持续缴纳公积金。这部分群体往往也是最需要住房支持的群体,政策如何有效覆盖他们值得深思。
最后还有区域平衡问题。公积金制度在地区间发展极不均衡,一线城市公积金资金充裕,而三四线城市则可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楼市下行周期,这种区域差异性更加明显,如何避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需要更精细化的制度设计。
将公积金纳入劳动合同,只是当前救市政策步入深水区的一个缩影。
回顾此轮调控,从最初的降低首付比例、放松限购限贷,到后来的房贷利率下降、契税补贴,再到现在的公积金制度改革,政策工具箱正在从常规武器向非常规武器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是楼市问题的深层次和复杂性。
与过去几轮周期不同,当前楼市面临的不仅是周期性调整,更是结构性转型。
人口红利消退、住房总量饱和、居民杠杆见顶等多重因素叠加,决定了单靠传统刺激手段难以根本扭转局势。
救市政策必须从表层刺激向深层制度改革过渡,而公积金作为连接住房保障与市场的重要枢纽,自然成为改革的重要抓手。
将公积金纳入劳动合同示范文本,短期看是救市之举,长期看则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
其意义超越房地产市场本身,关乎劳动者权益保障、收入分配调节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